【編按】台中市火車站前的綠川,日治時代叫新盛川,是條沿岸花木扶疏美麗的都市小河,但1949年後,河岸被占據搭建數百戶違章木屋做為攤販甚至住家,致綠川形同一大條臭水溝。數十年後經拆除數百戶違章建築物,但其髒臭猶然。三年多前林佳龍接任市長,以「中區再生」為重要政見,從整治綠川開始著手,截流處理汙水,引旱溪水注入,開水泥蓋見天日,營造親水空間,二年時間,已卓然有成,成為台中人和遊客親水觀景之點,亦有新竹縣、台北市、基隆市長等帶隊觀摩考察,綠川美景又回到人們眼前了。林修正先生,曾常往來台中,見證其變遷有感,特為此文為記。
「到綠川去坐車」是我非常清楚的經驗。很多地方都是在火車站轉搭公車,但台中很多車是在火車站前不遠的綠川,在綠川坐車有不一樣的親近感覺。
舊綠川在市中心區部分,是一條寬寬、長長的大溝渠,兩邊有高達幾公尺的溪壁。在溪溝裡,沒有溪石、雜草,只是被水泥紮實的平鋪著,而其中間有個更小的小溝渠,在平時水滿湍流而不間歇。聽人家說這樣的處置是:沒有雜草、蚊蟲和噁臭的味道,又能在洪水期讓滔滔大水急流而去。這是溪水流經市區最好的處置方式之一。這應該是水利專家的規劃,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敢置一詞,但聽起來也有道理。
但這樣的處置方式與新竹一樣。我小時候,家人帶我在新竹巿區,經東門城、去城隍廟,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致。那種「好高的溪岸、好小的溝渠,留著潺潺的髒水」印象,烙印在我的腦海中。而我第一次看到台中的綠川,也是這麼樣的景致。
綠川十數年來都這樣(按,更早以前是兩岸違章小木屋數百棟跨建其上的大臭水溝,人過而掩鼻),只是以往兩邊的建築物還沒有那麼多,也有一些樹,在暑熱的午後走過,固然悶熱。但偶有微風吹來,還能一消暑氣。在這邊等公車,比之在火車站前看著車水馬龍在奔馳,好太多了。
後來綠川兩邊的建築物逐漸蓋起來,把那難得的清風擋住了。熱中偶涼的小確幸,也頓然無蹤。這十幾年來,在燠熱的夏天,走過熱到冒煙的水泥溪,只能揮汗成雨,苦不堪言。
前幾個月,剛好有個機會再到台中,走經綠川,眼睛為之一亮。那不是以前的綠川,整個都變了。原本高逾數公尺的水泥溪岸已經消失,取代的是平緩或逐步而下的階梯綠地,流水也不是以往那般的細流髒臭,而是清水潺潺,在酷暑的夏日,有著說不出來的清涼感。甚至有些地方,人們可以跨過一塊塊清水流經的水泥板,足登對岸,有種老店新生的感覺。還有部分路段是人可以走下去,在「溪邊」走著。溪水被牆夾擠到腰部以上的高度流著,走在旁邊,可以聽到清涼的水聲。
雖然他也保留部分區段,有著高牆、流水。但牆是石頭砌成的石頭牆,有自然的感覺,沒有水泥牆的粗糙感觸。流水也非昔日的細流髒臭,由於他也是其他段流經的清澈之水,此處依舊是乾淨的清水,令人生出歡喜清涼心。
綠川靠火車站邊的建築,以往有許多老舊而經營不善的店面,現在也逐漸改為文創商店。如以文創包裝的飲料等。雖然其他部分也有些建築物,因為是公有建築物而不能更動、改建。但現在,古舊的建築物、老人長年販賣的水果攤,映射著綠川的此邊,有著古意、老店與舊店新芽的文創店。
我對綠川有很強的寄望。記得十多年前,謝長廷先生競選台北市長時,就曾提出要將台大旁邊的新生南路挖開,重現「瑠公圳」,變成水渠,建立一個親水的台北市。他好像要重建他的高雄愛河經驗,而後來謝長廷先生沒有當選,這個方案也就無法施行。
但親水對很多人是頗有期待的,也認為好城市若能這樣就更好了。嘉義市長涂醒哲也對此念茲在茲,一度甚至想要將垂楊路掀起,重塑往日垂楊兩河岸的舊時美景。如果高雄的愛河,現在已經是高雄人的驕傲,那台中能否有那麼令台中人驕傲的親水區呢?台中市內沒有大河,但有許多小川,林佳龍的「水岸都市」勢必會逐步付諸實現,屆時台中將是處處流水的可愛城市。
我想綠川是最優先可以的。而且這個綠川扮演著不一樣的角色,在燠熱的的台中火車站,水泥森林不僅林立,且會逐漸擴張的地方,想要找個清涼的地方真的很困難,而且即令有,也會逐漸因都市開發而消失。我想問住在火車站附近的人,如何找個清涼消暑的地方走走呢?其次,火車站是人來人往的地方,若因搭車時間錯過或不順,一些人想要找個非商業、可以以短短時間內,走走聊聊的地方來見見面呢?我想五分鐘路程的綠川是個好地方。當然他也會提供一個長時間聊天的好地方。
我在午後五點多時,就看到有些人坐在溪邊的階梯上聊天。根據我以往的觀察,這種低成本又可以多聊天的地方,對很多學生、外籍勞工朋友等,絕對是非常好的地方。而且就市民文化來說,這是極棒的好去處。很多國家也都有這樣的聚集地,供市民在午後、沁涼如水的夜晚,坐在溪邊河旁,望著天際聊天說地。
有朋友跟我說,火車站附近是沒落了。看台中舊遠東百貨會搞到熄燈的處境,就知道了。我不這麼認為。那是發展主義的想法,而且還是一心想要新建築物所建構的思維。要商機一定要有人潮,但怎樣讓人潮變成有商機,卻要各憑本事。巴黎、倫敦有很多著名的商店街,也有過沒落、重新出發的案例。他們重新出發,很多不是拆掉舊建築物,而是利用舊有的公共空間、古蹟,創造新意,引動人潮。火車站就能引動人潮,現在僅是將這個人潮轉成商機而已。
以往的綠川,某種程度可以說是都市殺手。綠川兩岸的商店人潮,因綠川而被分割成兩群人,必需要有橋樑,才能互通。靠火車站處的商店沒落,另一邊也難獨撐大局。綠川就如火車鐵軌,將這城市分割成兩邊,以致兩邊無法均衡發展。
鐵路的高架化或地下化,就是要解決都市被鐵路切割的問題。親水就是要活化河流流經城市,處理切割城市發展的窘境。現在綠川活化,也是要解決前述的問題。原本沒落的商店,換個新貌迎新局,當然會帶來新希望。
我們很難確切明說綠川,將帶給台中怎樣的發展,但可以想見在水泥林立的火車站,綠川清澈水流會把很多人潮聚集在這裡。只要將這個人潮轉成商機,台中中區舊社區就會翻開新頁,綠川當然扮演重要角色。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