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文官中立 接受選民智慧的決定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文官中立 接受選民智慧的決定

 2015-08-31 10:40

先進民主國家經驗,政黨政治與文官中立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距離明年一月台灣總統、副總統與立委選舉,時間只剩下四個多月,文官體系務必嚴守行政中立原則,共同守護民主政治及政黨政治運作常軌。

民主台灣,選舉頻繁。但也不要因為選舉競爭,而使社會的矛盾擴大。勝不驕,敗不餒,如何使台灣社會在每次大選之後內部團結一致?選舉期間的文官中立、選舉公正,扮演重要角色。美國政治界有句名言「選舉結束之日,就是團結開始之時。」這句名言,讓舉世頗為欽羨。民主政治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即是在於它能超越每次選舉的勝負,而讓人民永遠享有選擇的自由權利。文官中立、選舉公正,可以幫助這個目標達成。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在台灣已施行數年,加上這幾年選舉頻繁,各機關公務人員其實都知悉選舉期間「不可以做的事情」,包括不於上班時間或以公家電腦上網連結臉書等社交網站,從事與執行職務無關的網路行為;更不得利用職務上權力、機會或方法,要求他人加入公職候選人臉書等,或支持特定之政黨、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若有違反行政中立的事實,不但影響考績,甚至可移送監察院彈劾或公務人員懲戒委員會。

台灣過去選舉經驗,行政中立實務層面也已擴及涉外部門必須公正妥處外國人士關涉台灣選舉的言行。依國際慣例,外國人士不應介入他國內政,應避免涉入他國選舉,任何可能影響他國選舉的公開言論皆屬不當。

確保公平選舉是民主最起碼的要求。外國人士不應介入台灣選舉,但國際人士來台觀選則屬歡迎。2012年台灣總統大選,當時海內外人士曾組「台灣公正選舉國際委員會」在選舉期間來台觀選,以確保台灣人民於該次大選得以避免任何外界的意外干擾,能夠完整呈現自己的意志,並在選後確保國內與國際環境的和平。

民主台灣,定期選舉,接受選民智慧的決定。台灣朝野政黨均奉行民主、自由理念及尊重人權的普世價值,依據國際間共同的行為準則,外國人士不應介入他國選舉,任何介入都嚴重違反國際慣例。外國政府,包括台灣友邦,都應保持中立,讓台灣選民有自由選擇的空間。台灣外交人員應持守的角色很清楚:台灣利益至上。外交人員必須秉持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置國家利益於個人以及黨派利益之上,不負全民付託。

法律本無假期,但人民長期以來普遍對司法不信任,影響對選舉公正的質疑。以往選舉期間,選罷法「意圖使人不當選」條文屢遭詬病,質疑司法部門辦案會否具有針對性?是不是並非一套標準,而是雙重標準?「意圖使人不當選」的本身,定義太過模糊,充滿著不確定性,會不會對某一黨刻意維護,對另一黨刻意打壓?淪為選擇性執法?人民期待司法人員要做民主的捍衛者,不做任何政黨的工具。選舉辦案,檢察官必須只憑證據、沒有政治顏色考慮,不必考慮案件本身以外的政黨立場。檢察官不得參與任何形式的政黨活動。

此外,選舉期間,包括國安部門及情報機關也必須堅持行政中立,秉持「不介入、不干預、不參與」各項選務及黨派活動的立場,謹守相關法規,以最高標準向人民自清,絕不會向任何政黨進行選舉情蒐政治偵防。

台灣已曾經歷政黨輪替,全民期待行政中立,切莫再有黨國不分的陰影。台灣要走向真正民主,選民早已身經百戰,這是一個民智已開的時代,選舉有無行政不中立、濫用行政資源?選民看得出來,選票也會說話!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