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發佈一份令人信服的報告,警告人類對自然的破壞性影響正使得百萬動植物物種從大地、天空和海洋消失。
研究報告指出,主要因為人類對更多食物和能源的需求,全球各地的自然環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退化,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狀況。
報告說,退化的趨勢可以阻止,但需要在人類如何與自然互動的各個方面發生徹底的變化。
這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首次匯編發佈的報告,也是自2005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發佈以來,對自然環境最為全面的一次分析。
報告的形成和提出
這份全球自然評估報告經歷了3年時間的匯編,借鑒了1.5萬份參考材料,共有1800頁。2019年5月初聯合國在巴黎舉行的IPBES會議上發表了這份報告給政策決策者的一份摘要,提交給了130多個政府代表團。
報告說,雖然地球在整個歷史長河中一直遭受著人類行動的痛苦,但在過去的50年裡,這些人類活動給地球造成的刮痕,已經成為深深的傷疤。
全球人口翻倍和自然環境退化
自1970年以來,世界人口增加了一倍,全球經濟增長了4倍,國際貿易增長了10倍。為了這個新興的世界的吃穿生活,特別是在熱帶地區,全球森林以驚人的速度被砍伐,以致消失。在1980年至2000年期間,地球失去了1億公頃熱帶森林,其中主要用於南美洲的養牛和東南亞的棕櫚油種植園。
濕地比森林情況更糟糕,1700年存在的濕地到2000年僅剩13%。人類城市迅速擴張,城市地區自1992年以來翻了一番。
物種加速消失
所有這些人類活動對物種的殺傷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根據全球評估,目前平均約有四分之一的動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脅。全球昆蟲種群的趨勢尚不清楚,但在一些地點的迅速減少有據可查。
所有這些都表明,目前約有上百萬物種在幾十年內面臨滅絶,這種破壞速度比過去1千萬年的平均水平高出數百倍。
土壤退化
評估發現,地球土壤正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速退化,降低了土地23%的生產力。
我們貪得無厭的胃口正在產生堆積如山的垃圾。自1980年以來,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我們每年向世界水域傾倒3億至4億噸的重金屬、溶劑、有毒污泥和其他廢物。
土地危機產生的背景:開荒農林牧
評估報告的作者說。導致上述危機的有一些直接驅動因素,其中土地使用方式的變化是主要驅動因素。這實質上意味著用密集的農作物來取代草原,或用種植園森林取代古老的林地,或清除森林來種植農作物。這種情況正在世界許多地區發生,特別是在熱帶地區。
自1980年以來,農業增長的一半以上是以犧牲完整的森林為代價的。
海洋危機
海洋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2014年,世界上只有3%的海洋被描述為沒有人類活動的壓力。魚類正在受到前所未有規模的過度捕撈,2015年33%的魚類種群已經處於不可持續的水平。在過去150年裡,珊瑚礁上的活珊瑚覆蓋量,幾乎減少了一半。
但是,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對食品的需求還在不斷增加,特別是我們對肉類和魚類的胃口越來越大。
偉大的文明是它們自己結束了生命
通常,造成文明衰落的是文明自身。然而,文明的自我毀滅通常是其他事物推波助瀾的結果。比如說,羅馬帝國的衰落是過度擴張、氣候變化、環境惡化以及缺乏的領導力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儘管沒有確切的理論解釋為何出現文明瓦解,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還是提出了多種解釋,包括:
氣候變化:氣候的穩定性發生變化時,可能造成耕種失敗、饑荒以及荒漠化等災難性後果。瑪雅文明(Mayan)、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等在滅亡時都曾經歷突發的氣候變化(通常是乾旱)。
環境退化:當社會活動超過環境的承載力時,就會發生文明衰亡。曾是暢銷書主題的生態環境崩潰理論指出,過度砍伐森林、水體污染、土壤退化以及喪失生物多樣性均是誘因。
人口增多超過土地瞻養力:古代中國幾乎二百年或四百年,就更換一個朝代,就是人口擴張,土地遭殃,無法養活人口,於是發生戰爭,以減少人口。
不平等以及寡頭政治:財富和政治不公可以是社會崩潰的主要驅動力,具有同等作用的還有寡頭政治以及領導者的中央集權。這不僅會引起社會貧困,還會導致社會沒有足夠能力應對生態、社會以及經濟問題。
歷史動力學模擬了平等、人口等因素如何與政治暴力相關聯。針對早先社會的統計分析顯示,這是週期性發生的。隨著人口增加,勞動力供大於求,人工變得廉價、社會架構變得頭重腳輕。這種不平等削弱了集體團結,接下來便是政治動蕩了。
文明的瓦解並非無法避免。歷史告訴我們,文明可能走向滅亡,但我們也有獨特的優勢,能夠吸取過去殘存的經驗教訓。
我們知道要做什麼:減排、減少貧富不均、讓環境恢復到退化前的樣子、推動創新發展、讓經濟變得多元化。政策提案就在那裡,缺乏的只是政治意願。我們還可以投入發展恢復能力。現在已經有很多發展成熟的方案來提升災後對食物和知識系統的重建能力。不要創造危險而易獲得的技術也很重要。這些將阻擋文明在未來遭遇毀滅而變得不可逆轉。
如果我們盲目推動社會前進,漠視生態浩劫,文明才會走向瓦解。如果我們對歷史充耳不聞,文明才注定會走向滅亡。
未來怎麼辦?
人類的行為決定著未來。專家研究了未來的一些可能性,包括一切如常,還有更多基於可持續實踐的備選方案。但不論未來採取如何措施,在幾乎所有可能情況下,全球大自然的消極趨勢將持續到2050年以後。
唯一沒有繼續走向生態災難的,是科學家們所說需要發生的變革性改變。但專家並沒有具體說明這種變革性改變的方式,而是做出了一些很強烈的暗示建議。
思想觀念的轉變
其中一個很大的想法是引導世界避免有限的經濟增長模式。比如建議放棄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財富的關鍵指標,而是採取更全面的辦法反映生活質量及其長期影響。個人認為至少應採綠色國內生產總值,縮寫為GeGDP,簡稱為綠色GDP,是一個以經濟增長和環境因素綜合起來的一個指數。即於在現行GDP核算值的基礎上,再減去以下兩項數值:一項稱「資源耗減成本」(這裡講的資源主要指土地、森林、礦產和水),另一項稱「環境降級成本」(是指因環境破壞引起環境等級下降而應計入的成本。綠色GDP的公式表達為:
GeGDP = GDP - 資源耗減成本 - 環境降級成本
現行的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由於忽略非市場產出、環境破壞、資源浪費方面的有關計算,這樣的指標並不完整。由於經濟活動中,對資源消耗和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而長期忽略這種負面影響的後果,高估了GDP帶來的經濟利益,還誤導了社會,使社會忽視了因經濟發展而破壞環境引致的經濟損失,助長人們對資源的濫用或對環境的破壞。
科學家們認為,必須改變傳統的所謂良好生活質量、增加各級消費的觀念。同樣,政府也必須改變對破壞生物多樣性活動財政激勵舉措,比如對化石燃料、工業漁業和農業補貼。
聯合國報告也認同氣候變化是破壞全球環境和物種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關鍵的潛在因素。不僅是政府和機構需要觀念的轉變,每個人都需要轉變觀念,採取行動。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