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等人今(27)日提出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並認為應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表示,以「大一中」架構取代「一中」原則,兩岸共組一不完整的國際法人,「愈模糊愈活」;至於「大一中」架構的推動,未來將交給有公權力的人,用公投方式讓兩岸慢慢往前走。
「大一中」架構是否已獲得北京方面的回應,包括蘇起、施明德等人都沒有明確回答。藍營方面肯定施明德、蘇起、洪奇昌等人提案,認為「有對話就是好事」。總統府發言人殷瑋則重申,總統馬英九對兩岸關係的看法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兩岸「不統、不獨、不武」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基礎上,推動兩岸和平發展。
進黨主席當選人蔡英文辦公室發言人洪耀福對此表示,國內迄今仍缺乏共識,未來希望能夠有機會透過公開、民主程序,整合出台灣人民可以接納的共識。
會後提問時,在場的台大教授張亞中、淡江教授王高成質疑,「大一中架構」對於兩岸雙方的主權定位,究竟是「主權互相重疊」、還是互不隸屬,甚至是不是「先獨後統」?沒有說清楚。
蘇起表示,過去六年馬政府提出兩岸關係的「不統、不獨、不武」是消極版,其中的貢獻,就是把局勢安定下來,但現在外面風雨和波浪已經湧進,貼在台灣身上,不解決問題也撐不久,他認為處理兩岸五原則應該藍綠可接受的積極版,處理方面可能碰到主權、安全、國際問題。
蘇起認為,現在兩岸問題,台灣藍綠對立嚴重,因此必須打破藍綠僵局,訴諸藍綠合作,沒有「大確幸」哪有「小確幸」?台灣在三大之中難為小,現在台灣的大環境可說大、小三角都出了問題,其美中台關係是「大三角」,國民共關係是「小三角」;馬政府一上台穩定了「大三角」,但「小三角」的問題,六年來還是沒能解決,他認為必須提出創意,營造台灣的生存空間。
蘇起強調,他在近半年的討論當中,沒聽到與會有人考慮到「政黨」、或是「利益」,只看到大家沒有私心,希望找出兩岸可行解決之道,因為大家對台灣感到憂心,所以願意擔任共同連署人。做出拋磚引玉的動作。
蘇起則解釋,在政治現實中,很多事情不能說太清楚,應該保留一些模糊的空間。他說,有很多事情是講得越清楚越死、講得越模糊就越活,所以要搞清楚到底是主權重疊?還是主權互不隸屬?要選擇題的話就很麻煩了,「要讓它活的話,有時候一定程度的模糊,是美麗的。」
蘇起表示,如今國際間都不講主權了,歐盟就是一個例子;「大一中」架構,首先必須在台灣內部贊成的人多,才能慢慢形成,現在還在發展中;「大一中」架構主張兩岸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是一個開端,是一個模糊概念,盼能引起討論。
蘇起表示,這份「我們的呼籲:處理兩岸問題五原則」,多數時間是在施明德的家中討論出來的,「剛開始是幾個人的討論,後來加進來的人多起來了」,討論的時間至少半年以上,大概9個月。
共同提出人的前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也表示,主權和主權行為的概念不同,大一中架構並非國家,而是提供一個兩岸討論關切議題的平台;至於「大一中」的推動是否可能組成政團,陳明通則自嘲,他們已經是政壇「過氣老人」,不會組政團。
對於施明德、蘇起等人提出主張,國民黨發言人、文傳會副主委陳以信表示,「不論今天民間學者提出的立場與國民黨的立場同或不同,有對話都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