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皮膚改名與國家正名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皮膚改名與國家正名

2015-08-26 15:20
衛福部熱衷於皮膚改名,彷彿改了名字,傷者就能自動痊癒、皆大歡喜。最後,正劇一不小心給演成了喜劇,美麗島的面具背後儼然是鬼影惶惶的鬼島。(圖: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衛福部熱衷於皮膚改名,彷彿改了名字,傷者就能自動痊癒、皆大歡喜。最後,正劇一不小心給演成了喜劇,美麗島的面具背後儼然是鬼影惶惶的鬼島。(圖: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八仙樂園爆炸事件,凸顯皮膚移植議題。各國紛紛表示原意捐贈屍皮,唯獨中國的“好意”被台灣敬謝不敏——因為中國庫存的屍皮中,究竟有多少是從死刑犯的屍體上竊取的,只有天知道。

日前,女星賈永婕在臉書發文,認為將死亡後捐贈之皮膚稱為「屍皮」不雅,引發熱烈討論。衛福部神速公布將「屍皮」改為「大體皮膚」,並要求媒體和公眾從今以後都來使用這一新詞。對此,許多網友持反面意見,酸賈永婕「不尊重專業」、「 那以後醫學專業名詞都給妳編好了」。

最為吊詭的是,以衛福部之職責,本該全力投入調度全台灣的醫療資源,救治所有受難者,在日理萬機之餘,其高級公務員卻還有閑心關注一名三流女星在臉書上的無病呻吟,進而迅速接納其意見,完成皮膚改名的公文作業。難道衛福部的部長不是蔣丙煌,而是賈永婕?若賈永婕是網民們封賞的「大體皮膚之母」,那麼蔣丙煌部長豈不成了「大體皮膚之父」?

魯迅說過,中國文化的特質就是“瞞”和“騙”兩個字。共產黨如此,國民黨亦如此。在瞞天過海的過程中,語言遊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改一個名字,就可以消災免禍;換一件衣服,就可以招財進寶,這種前現代式的、荒謬不經的迷信,卻在整個華人世界——包括已經實現民主化的台灣——屢試不爽、盛行不衰。

與此同時,衛福部自以為是地拒絕了日本方面希望前來參與救助的醫護人員,宛如三十多年前中國唐山大地震時,中國官方斷然拒絕所有外國救援團體入境搶救傷者的要求。“天朝上國,無所不有”的《傲慢與偏見》的劇目,施施然地在台灣重演了。

此次,衛福部以日本醫護人員沒有台灣的醫護執照為理由拒絕其幫助,並以此顯示他們具有一絲不苟的專業態度和科學精神;然而,衛福部又執著於皮膚名稱的改變,暴露出他們信仰的其實是某種巫術傳統。如此,喜歡文字遊戲的衛福部,應當改名為“文化部”或“教育部”。

馬政府的各部會首長,宛如京劇舞臺上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名角,個個都很入戲,卻不顧臺下觀眾的感受。教育部熱衷於“課綱微調”,所謂“微調”,實則傷筋動骨;衛福部熱衷於皮膚改名,彷彿改了名字,傷者就能自動痊癒、皆大歡喜。最後,正劇一不小心給演成了喜劇,美麗島的面具背後儼然是鬼影惶惶的鬼島。

孔子說,名不正,言不順。衛福部若真以孔子的門徒自居,就不該局限於皮膚的改名,更應當爭取國家的正名。與其讓皮膚改名,不如讓國家正名:台灣不是《鏡花緣》中的“子虛烏有之國”,台灣人理應擁有堂堂正正的臺灣國。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