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楊翠318新書 魏揚:面對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楊翠318新書 魏揚:面對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

你可以壓扁玫瑰,但無法延遲春天的來臨

 2014-12-21 19:25
楊翠21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將318運動期間的心路歷程集結成冊,強調這本書是她的病歷表,同時是個告別,藉著敍事治療過程,告別過往自身,告別某種母子關係,同時從祖父楊逵的光照與暗影中脫身。(記者林冠妙攝)
楊翠21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將318運動期間的心路歷程集結成冊,強調這本書是她的病歷表,同時是個告別,藉著敍事治療過程,告別過往自身,告別某種母子關係,同時從祖父楊逵的光照與暗影中脫身。(記者林冠妙攝)

東華大學楊翠教授今(21)日舉行新書發表會,將318運動期間的心路歷程集結成冊,她強調這本書是她的病歷表,同時是個告別,藉著敍事治療過程,告別過往自身,告別某種母子關係,從祖父楊逵的光照與暗影中脫身;魏揚認為這是第一本「318運動傷害的敍事治療」,且台灣應面對從228及白色恐怖以來,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

台灣獨立建國聯盟與公共冊所出版社今天舉辦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楊翠「壓不扁的玫瑰:一位母親的318運動事件簿」新書發表會,由基進側翼發起人陳奕齊(新一)主持。「壓不扁的玫瑰」是日治時期著名左翼作家楊逵名作的篇名,寫於被中國國民黨政權囚禁在綠島監獄中,而「楊逵孫女」楊翠的《壓不扁的玫瑰》,則是寫於兒子魏揚國家暴力的318運動期間,省思運動中被忽視的重要議題,如媒體生產、運動傷害與療癒、運動的多元性與異質性等。

你可以壓扁玫瑰,但無法延遲春天的來臨

台灣教授協會祕書長許文堂表示,身為歷史學者的他,在歷史中認識楊逵,楊逵曾寫下「你可壓迫玫瑰,但無法延遲春天的來臨」這樣一句話,楊翠說「血的承繼觀,其實是一種思想暴力」,但他不這麼認為,因為有楊逵這樣的阿公,就會有楊建這樣的爸爸,就會有楊翠這樣的孫女,就會有魏揚這樣的小孩,血緣會決定思想的啟蒙,每個人對社運及政治的覺悟時間點不同,可能是看到某本書,或是出國留學才看到世界各國原來是這樣看待蔣介石和中華民國,318運動若有更多人參與,結果可能完全不同。

318投下核子彈 「中國」國民黨將消失

資深媒體工作者鄭弘儀指出,1129的開票結果讓大家嚇一跳,直呼「怎麼可能」?「318運動投下核子彈」,「這是年輕人對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及國家主權快要流失的憤怒」,他在街上看到年輕女生在行李箱貼著「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貼紙,「渾身起雞皮疙瘩」,盛讚她的勇氣和認知,他說他女兒小學時和老師辯論歷史,女兒問他辯輸了被當怎麼辦,他對女兒說「勇氣比分數」重要。

鄭弘儀認為這次九合一選舉對中國國民黨是很重大的分水嶺,「不曾輸成這樣」,只剩下40%選票,而頭銜代表精神,「中國」國民黨的價值和理想是什麼?這裡是「台灣」,若中國國民黨不脫下魔戒、處理黨產問題,不把宰制台灣、在中國的心拉回來,必定會在台灣消失。

318不只是「程序民主運動」媒體毁了這場運動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叡人指魏揚是318運動唯一的「道德英雄」,不同於帆、廷的「政治英雄」,在大家跑掉時拿起麥克風說「我來負責」,他說這本書是「特定位置參與者的觀察」、「局內的邊緣觀點」及多元呈現。他認為318不只是反對張慶忠30秒的「程序民主運動」,還針對階級、全球化、新自由主義及原住民運動等議題討論,但這些議題在主流媒體下完全消失了,電視有報導才存生、才有發生,他批評媒體創造明星又消費明星,分裂運動也毁了這場運動。

台灣應面對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

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總召、楊翠的兒子魏揚說,他期待自己成為知識份子,不想當吳叡人指稱的「道德英雄」,他認為本書是第一本「318運動傷害的敍事治療」,在318及324政院事件中,有很多人情感受到傷害及撕裂,這場運動不是只有成功的一面,還有不光彩及失敗的一面,他認為應該探討行動者的猶豫、遲疑,退縮、自私、徬惶甚至選擇切割及分裂的一面,而這不只是318,甚至是從228及白色恐怖以來,台灣社會應面對轉型正義傷口的歷史治療,要承認傷害的存在,追求社會的連帶感,找到如何共同生活的可能性、凝聚力,讓台灣成為一個共同體。

敍事治療過程 同時是個告別

楊翠指出,她的家族第一代抵抗,第二代受盡苦難,第四代挺身而起,身為第三代的她,發現自己在家族中沒有自己的故事,成了世代間隙的鬼魂,而她從一位文藝少女林黛玉變成「女王蜂」,也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歷經各種衝突與自我追尋,「從反思過程中產生扭力」,她成為「家族世代的翻譯者」、「說故事者」,敘說著家族如何經歷反抗、受難、傷痛、療癒、覺醒、奮起。

楊翠說在318期間,她像生了病,一直上網看很多人的臉書,因魏揚寫的不多,這本書是她318期間每天於臉書發表的文字集結,也是她的病歷表,是敍事治療過程,她不是心理醫師,只想治療自己,同時是個告別,告別過往自身,告別某種母子關係,她可以停止用藥了,但不代表沒有了,而是打開另一條路,至於集體傷痛何時停止,則要等待歷史正義的追溯。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