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吃一頓飯,卻被指控涉入叛亂集團,不但遭判刑五年,出獄時母親精神錯亂、進入社會又受到歧視及監管…,白色恐怖時代政治受難者陳新吉的故事,在文學跨界創作下,這段超過五十年前的記憶,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將以歌仔戲方式重新呈現,並於12月22日(五)晚上7時30分在桃園市文化局演藝廳進行首演。
今(21)日原創台語音樂劇《馬鞍藤的春天》首演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特別邀請作者陳新吉現身介紹。「親友們都疏遠我,我3個哥哥都不敢接近我」,陳新吉說,哥哥們在電力公司上班,怕會丟飯碗,還被抓去詢問,所以他們很害怕,「一直到現在都很少聯絡,大哥要我出來後,小心自己的言行,不要再惹麻煩」,他又因「白色印記」找不到工作,只好到台北橋打零工,也做過清潔工、抬過棺材,在歷經無數次的拒絕、挫折後,他絕望的想自殺。
32歲的他跑到竹南去跳海,步入海水時,陳新吉抬頭看見西邊的落日彩霞,「啊!太陽下山了,還那麼美?」,可能是上帝給他的旨意,於是,「他回頭是岸」,有一種頓悟,「我要像落日一樣,把我的落日餘暉,照亮白色恐怖那段黑暗的歷史,勇敢的面對人生與挑戰,我就活到了現在」。
桃園市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馬鞍藤的春天》是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陳新吉的回憶錄,他戰勝了恐懼與怨恨、在挫折中展開奮鬥,以一個平凡的、樸素的筆法將記憶換成文字,期望留給後代的人一個真實的經驗。桃園市在12月22日(五)晚上7時30分及12月23日(六)下午2時30分舉辦首演,不僅代表著桃園市政府對文學跨界創作的支持,也表達對於歷史過往的見證與反思。
為了讓這段1960年代的歷史能以「時事新劇」的方式呈現,台灣歌仔戲班劇團選擇「歌謠」和「書信」作為獄中生活兩個重要的符號。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包括了本省籍和外省籍,因此劇中也會採用台語、華語、客語及日語交錯表現,在獄中唱的歌謠包括華語歌、台語歌等;當時受難者被綁赴刑場時,難友所唱的《願主保護咱後會有期》也將在劇中呈現,透過這些耳熟能詳的旋律傳達歷史氛圍。同時用多媒體的手法在戲劇演出中呈現一封又一封的獄中書信,這些文字中有對於親人的思念、也吐露著對於自己生命信念的堅持。
《馬鞍藤的春天》音樂劇照。圖/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馬鞍藤的春天》音樂劇照。圖/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馬鞍藤的春天》音樂劇照。圖/桃園市文化局提供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