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李玉哥可稱為台灣素人畫家第一人;她的第一次畫展早在1960年3月11日至13日於台北市新生報大樓舉行。當時媒體對吳老太太的畫展有如下的報導:「就像美國的祖母畫家摩西一樣,自由的中國也有一位吳李玉哥。她六十歲開始習畫,一年之內便完成了不少的油畫作品。吳李玉哥的作品充滿了天真無邪的『兒童趣味』,有脫離世塵凡俗的灑脫。」因為吳李玉哥1960年首開畫展的時候,台灣的傳播界還未建立「樸素畫家」的藝術概念,所以只好稱她為「祖母畫家」。
年輕時即是刺繡好手的吳李玉哥,六十歲開始學畫,七十歲才學打毛線,她終生以「人活到老學到老」的古諺來自我教育。
1948年,在國共戰爭前,她捨棄在中國福建的家產田園和六個女兒,帶著獨生子吳兆賢坐船到台灣來避難求安。她為了支持吳兆賢學習現代藝術,常把飯菜錢墊出來給兒子配個像樣的畫框。鄰居們嘲笑他們母子倆「只要藝術不要麵包」,建議吳兆賢放下畫筆,改行從商;吳李玉哥為了防止兒子學藝不堅,不惜效法「孟母三遷」的故事,三度搬家。吳兆賢能成為台灣今日的現代繪畫家與雕塑家,她心血總算沒有白費。
有一天,吳李玉哥用鉛筆勾了一張年輕時候刺繡的圖案,兒子覺得很有味道,鼓勵她有空就用油畫或毛筆水墨試試看。就這樣,吳李玉哥從六十歲起到九十二歲辭世,三十餘年間從未終止其創作活動;其作品除了油畫、水墨畫之外,還有版畫和雕塑。這位祖母畫家不僅譽滿中外,並開創了中國婦女由刺繡轉移到繪畫的完美典型。
看她的畫,具有傳統刺繡典雅的形色美感,其題材大部分是回憶畫,回憶中國福建家鄉的田園花木與民俗節慶,另一部分是生活畫,記錄她到台灣之後的旅遊經驗與家族生活。
《捕魚》油彩、畫布,75*100cm,1960。圖/蘇振明提供
台大醫院的新大樓一走進門,就是祖母畫家吳李玉哥畫作的複製精品,陳列於醫院的各層樓走廊壁面。而她的水墨畫就像心靈安慰劑,透過視覺圖像傳送給醫院來往的人士。建築設計師的善心,成就了這項創舉。這點可以從輪椅上的病患賞畫的輕鬆表情中得到證明。
《廟景》油彩、畫布,65*90cm,1980。圖/蘇振明提供
吳李玉哥具有傳統母親慈悲寬懷與勤勞堅忍的的美德,她的心是春天的心,她的畫是快樂的、安祥的情懷。從她的話可以了解她的藝術。她說:「我畫給自己看,也帶別人喜悅。願把人間變成圖畫,使人人生活在美麗的世界裡,這就是我作畫的心願。」
《納涼》木刻版畫,92*62cm,1962。圖/蘇振明提供
《豬媽媽》紙黏土、水彩、亮光漆,31*50*38,1984。圖/蘇振明提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