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名訓:「危邦不居,亂邦不入」,但是在台灣許多人沒有選擇離開的能力,只能每天生活在氣爆、淹水、土石流、有毒食品等恐懼中,難怪罹患憂(躁)鬱症的人數逐年增長。儘管官方公布的經濟數字不差,但是多數人卻沒有感受到經濟成長的喜悅;廣開大學之門卻讓青年人面對未來更加渺茫;民生物價連番飆漲卻無人聞問,彷彿處於無政府狀態;部會首長鬧緋聞能力遠勝過治國才華;救災口水多過雨水;藍綠政客不念蒼生相互撕咬;退休肥貓問題充耳不聞;政府大方拿國庫上千億錢去補財團留下的錢坑,對調升勞動工資則斤斤計較;而國家領導人在沒有連任考量下早將他的頭家拋在腦後,整天想的盡是何時能與對岸領導人見面為自己創造歷史定位,置人民苦難於不顧,這就是當前台灣的真實寫照。
面對這樣不知反省的政府,有錢有能力的人可以選擇以四海為家,眼不見為淨,有人則選擇忍辱負重,期待下一個會是以民意為重的政府,只是從救災、治水、物價飆漲、餿水油的慘痛教訓中,人民若還不能從過去「救世主」、「造神」的迷失中醒悟,還是輕易相信政治明星的空嘴哺舌,不能理性檢驗這些人物的言行,那樣的政府永遠只是海市蜃樓罷了。
在台灣政壇財團影響力早已無遠弗屆。不僅執政黨以刺激經濟為由,公然為財團減稅、放寬外勞僱用限制,還積極透過國際經貿合作途徑(如服貿、FTA等),犧牲弱勢產業權益來換取財團的利益;連在野黨在涉及企業和勞工權益法案的立場和力道,也遭到部分支持者的質疑是否受到財團的遊說。特別是全球化創造出新的經貿環境其結果造成所得分配更加不均衡,不僅本地基層勞工工作機會大幅被剝奪,生活更加困難,中產階層也淪為新貧階層,只有財團一面從自由市場賺取巨額利潤,一面則透過政府修法對高所得個人及企業給予大幅減免所得稅,讓富人賺進更多的錢,再用金錢去掌控政府不斷營造對他們有利的政經環境,而這正是台灣社會所面臨問題的癥結所在。
要改變現狀,縮小貧富差距,民眾不能對政治疏離,必須對政治有心有感,積極參與才能矯正金權政治的弊病;更重要的是不要再被藍綠政黨、統獨意識等所綁架,仔細觀察政治人物與其重要幕僚的日常言行,在選舉時做出明智選擇,畢竟官員政客最在乎的是權位,而在民主國家他們取得權位的來源正是廣大的民眾而不是少數財團。看看今日香港的處境除了給予關懷外,台灣民眾更應該居安思危,想要掌握自己的未來就只能靠你我手中的選票,別再含淚投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