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台大醫院的柯文哲醫師正式向台大醫院請假,透過三民(包含鄉民、公民、庶民)們的聯合提名,形成為一股不懼壓力且不斷茁壯的白色力量。這股力量在初期,不僅讓民進黨首次,作出由黨內初選勝出者與柯醫師,經由公開且透明的民調方式,產生在野陣營台北市長人選的「進步」決定;同時,民進黨也自願退居成為輔助柯醫師勝選的團隊。對照當初競爭激烈的國民黨台北市長黨內初選的過程與結果,相信在野大聯盟的整合方式也讓為數不少的國民黨員們,心生目前的國民黨確實不夠「國民」的感受。
在柯醫師的整個競選動態過程中,成就勝選的最大邊際貢獻因素有二:318學運世代的推波助瀾、與公民力量的積極集結。交集這兩項因素的核心價值是:台灣是致力於實踐公平正義價值的主權獨立國家。直白來說,主權獨立就是讓全民有實質討論及決定國家重大政策(尤其是涉及國家主權意涵的對外談判)的機制,確保台灣在國際政治、經濟、外交的獨立自主;公平正義則要裂解現有的司法審判的不公、參政機會的不平、世代分配的不均、工作權責的不等、官僚體系的不正、居住權益的不義等構成的跨世代與跨階層的陳疴。相對於所有的政黨,柯醫師掌握到上述的核心價值,進而提出「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的競選主軸,感動無數的市民用包容化解對立、用慈愛擁抱彼此,奠定台北邁向更好的台北基石;而85萬3983名的台北市民也共鳴於上述的訴求,在11月29日這一天,共同投下與創造首都選舉的歷史。
柯醫師的當選對台灣過往乃至往後的政治發展有以下深遠的啟示與示範:一是柯陣營開創了公開、透明的選舉文化(如:公佈競選經費、個人歷年所得、與選前停止接受捐款等)與新的政治文化(如:強調改造社會文化為基礎的政治願景)。二是大量運用網路與數位的選戰工具,形成年輕世代與公民團體透過網路主導選舉的節奏,成功呼應他們的訴求;這樣的數位反應平台,快速且效率地催化出年輕世代的踴躍投票,推倒台北市過去牢不可破的藍綠高牆。三是鼓舞了有理想、有意願參與政治事務的公民們,為母親台灣付出的信心,同時證明只要有願景與平台,政黨與財團不再是左右參政成敗的要件。
偉大的台灣人民,在這次的選舉透過「反對的選票」用力回應馬政府六年來(相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六年前的扁政府),尤其是今年的一連串敗德失能的施政。值得深思的是,這次選舉的結果是有別於過去任何一次選舉的政黨輸贏。因為,「自己的政府自己管、自己的國家自己救」的核心價值,發展出有別於兩大政黨之外,一股新興且持續發展的白色力量。這股力量在平常隱於市井與鍵盤,但必要時即顯現並針砭政治弊病,對照此次的首都以及選前民調僵持不下(或暫居劣勢)的其他縣市選舉,扮演著決定勝敗的關鍵(如:新北市的游錫堃從不被看好到最後的咫尺差距、桃園市的鄭文燦與新竹市的林智堅由落後至逆轉勝、嘉義市的涂醒哲與彰化縣的魏明谷由微幅落後到以明顯差距的勝出、台中市的林佳龍、基隆市的林右昌、與雲林縣的李進勇則從小贏變成大勝)。
白色力量在今年選舉中,播種了超越藍綠的種籽,但離開花結果時,還差「憲政改革」的最後一哩路。放眼未來的總統及立委選舉,會是積極改革憲政的契機,這個契機有待台灣人民用更寬廣的心胸與智慧,謀思此次柯醫師的首都勝選模式(公民提名的方式),從而吸收好的經驗與修正相關缺失,共同推舉與支持一位能夠帶領超越藍綠對立的政治家,以及符合台灣人民冀望制立新憲的國會。因為,我們正要從One City - One Family邁向One Taiwan - One Des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