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美濃日前發生規模6.4強震,台南永康、歸仁地區發生多棟大樓倒塌或嚴重傾斜。這些大樓屋齡大多在20年以上,都經歷過921,不少民眾不解這些大樓能撐過規模7.3的921大地震,為何今晨卻撐不過而倒下?台灣建築安全履歷協會理事長戴雲發表示,地震發生,建築物會不會倒,不是看地震規模,而是看各地震度、建築耐震度以及施工品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說,這次台南震災的重災區永康,曾是他規劃做「防災型都更」的試點區。他曾在2014年2月14日向前閣揆江宜樺簡報的「防災型都更計畫」,是以防災為前提,選在地震斷層帶、土壤液化潛能區的老舊建物作為都更重點區,主要選定三個試點案例,分別是北市吳興商圈、新北三重及林口一帶、台南永康後甲里斷層地區。李鴻源說,研判永康區的維冠大樓會倒塌,應是位於土壤液化潛能區,地震搖晃的秒數超過10秒,是標準的土壤鬆軟液化區,最亟須推防災型都更。
《黃帝內經》提到:「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即:高明的醫生治人於未病,一般的醫生治人於己病。這是什麼意思?所謂治未病,就是能預見疾病的發展趨勢,有效地制止疾病的傳變,預先控制病程。
治未病有兩種含義:一是未病先防,不使疾病發生,古代稱為「養生」;二是已病早治,不使疾病轉變惡化,是早期治療截止病程的一種手段。治已病則是指醫術一般的醫生不知防病於未然,治療於始萌,只知就病治病,所謂中工者也。台灣位處地震帶上,國土規畫應該就如《黃帝內經》所說的「治未病」,防患於未然,才是上上之策!
2015年12月18日,第八屆立法院休會前一天晚上,立法院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外界形容這是出乎意料的驚喜,然而,台灣等這個「驚喜」卻等了23年。《國土計畫法》三讀通過,內政部預計最晚將於民國111年(2022)全面落實,包括20個配套子法、全國國土計畫、地方國土計畫以及國土的四大功能分區,都要全面實施上路,區域計畫則同步退場。這個法對台灣為何如此重要,又將改變台灣土地哪些面貌?
據《天下雜誌》報導,「李鴻源說:國土規劃沒有特效藥;用科學避災、減災,『我們需要的是科學』。他數著,除了值得信任的科學、還有明確的政策、有創意的商機和公眾參與。台北若發生規模6.3以上的地震,至少要倒掉4千多棟老舊房子。李鴻源找來國家地震中心和營建署,利用套疊將全台灣斷層位置,以及土壤液化高風險區位找出來。其中又以地下水位過高的台北盆地風險最高。台大地質系教授陳宏宇說,若地震發生在台北,搖晃時間只要超過5秒,他擔心屋齡50年以上的房子都會倒掉。因為這些老舊房屋當年興建時,通常沒有足夠的防震設計。」
歸根究底,政府的角色必須聚焦在整合、協調和執行;要完成國土規劃,絕對不是三、五年一蹴可幾,加上政治情勢變幻莫測,我們的腳步已慢了23年。期望新政府有魄力做給人民看看!不要遇事又退縮了。雖然困難重重,仍要勇敢的走下去,人民會支持的、擁護的。天佑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