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維持兩岸現狀的迷思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維持兩岸現狀的迷思

2017-06-15 15:56
此圖可待成追憶:2016年6月,巴拿馬媒體以顯著版面報導蔡英文總統到訪。圖/朱蒲青
此圖可待成追憶:2016年6月,巴拿馬媒體以顯著版面報導蔡英文總統到訪。圖/朱蒲青

巴拿馬宣布和中國建交,中華民國也和這個百年友邦說再見,外界質疑這和蔡英文用「維持現狀」來處理兩岸關係有關。獨派認為「維持現狀」過於保守、被動,不如趁此機會追求台灣正名;國民黨人士則批評「維持現狀」不夠務實,還是馬英九的「九二共識」較實在。

兩岸沒有不變的現狀存在

這些膚淺的口舌之辯都是迷思,也都忽視一項根本事實,那就是兩岸之間根本就沒有現狀的存在;說得更精確些,現狀並非靜態,而是不時地在變動,兩岸領導人在做的多是如何將現狀的天平拉向利己的一方,或是致力防止現狀的天平被對方拉過去。因此巴拿馬事件之後,蔡政府強調已經「衝擊」兩岸現狀,將重新評估兩岸「情勢」。必須注意的是總統府用字的謹慎,它只彰顯兩岸現狀受到「衝擊」,但並未被改變;而且要重新評估的只是兩岸「情勢」,而非兩岸「政策」。

兩岸對於台海現狀的拉扯,始於李登輝、再到陳水扁、馬英九和蔡英文,建立在不同時空背景、兩岸實力的消長與各自內部政治情勢的演變,以及國際間對此一現狀的浮動對台海、乃至亞太安全情勢的衝擊等因素之上,凡此皆涉及對現狀的維持。

因此當1995年李登輝進行康乃爾之旅,隔年中國在台灣舉行首次總統直選時進行飛彈演習,逼著柯林頓政府派出航空母艦戰鬥群監視,就是美國防止台海現狀被中國用軍力改變的預防作為。1999年李登輝再拋出「兩岸特殊國與國關係」論述,兩岸關係的現狀隨著台灣主權意識漸升開始出現飄移。當時中國實力尚未壯大,美國仍有能力管控此一現狀不致失序。但柯林頓1998年也在上海說出對台灣不利的「三不」政策,確保現狀仍在掌控之中。美國雖有「一個中國」政策,也再三強調不介入兩岸協商,但確保台海現狀不被片面改變,始終是華府真正的目標。

2000年陳水扁當選,政權交接過程驚濤駭浪,在美中台三邊斡旋下,產生陳水扁的「四不一沒有」宣示。但前兩年的總統任期,陳水扁對北京善意出盡,卻如熱臉貼上冷屁股。2002年中國挖走台灣在南太邦交國諾魯,讓陳水扁決定走上「一邊一國」的道路。當時的兩岸現狀在嚴重缺乏互信以及陳水扁連任的壓力下,出現緊張的波動。就連對台灣算是友善的小布希政府都必須用嚴厲的宣示和行動,警告兩岸不得妄動。

2003年北京策動小布希當著溫家寶的面斥責台灣領導人搞公投,扁政府則是透過私下外交管道軟化小布希政府的不滿。2001年九一一事件發生後,北京運用華府急需國際反恐合作的期待,不時祭出「聯美制台」措施。陳水扁第二任期面對中國聯合中國國民黨與親民黨的策略,最後採取廢除國統會與入聯公投等衝擊兩岸現狀的劇烈行動,但背後則有著中國崛起與台灣主體意識深化兩股力量的對抗。兩岸的現狀呈現拉鋸,但在多數台灣民意對民進黨失望之餘,馬英九接收選戰勝利的成果。

2008年馬英九上任,立即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接收兩岸直航的成果;繼而在首任積極推動ECFA,與對岸洽簽多項協議。台海看似無事,但馬英九過於「傾中」的政策,讓台灣人民開始感受到「現狀傾向中國」的憂慮。這股社會力量終於在2013年的服貿協議與太陽花運動的過程爆發出來。當時兩岸現狀明顯倒向中國,台灣參加「世界衛生大會」都是以「中國的一省」身分。馬英九最後終於得到與習近平見面的機會,但代價是國民黨因為過度「傾中」而再次失去政權。此時的中國已是區域霸權,與美國在南海及其他國際議題上頻起紛爭。台灣在馬英九八年任內過度依賴中國,也讓歐巴馬政府起了戒心,憂慮台海現狀受到北京的掌控,不利歐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

2016年民進黨再次執政,蔡英文在就職演說釋放最大善意,直接表明接受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兩岸政策的基礎,但北京仍對其聽其言、觀其行。蔡英文上任一年來謹慎行事,兩岸政策維持一致性,讓美國等主要國家「零意外」,有效改善民進黨給國際社會的既定負面印象。但習近平正處剷除異己、鞏固權力的關鍵時刻,決定暫不回應蔡英文的善意。兩岸關係在官方管道遭北京片面中斷後,呈現「冷和」現狀。

應主動出擊,區隔台灣與中國差異

但新的變數是川普的當選,以及「川蔡通電」之後,川普操作「一中政策」。北京決定採取嚴厲的外交戰,接連挖走聖多美普林西比和指標性的巴拿馬,又加強在國際上打壓與封阻台灣空間的力道。

蔡政府小心翼翼努力的,就是在接收馬英九政權過度「傾中」的兩岸現狀之後,避免台灣進一步在這場現狀拉鋸戰中更被中國牽引。蔡英文的利基是多數的民意授權,她和民進黨政府也做足對主要國家的外交關係,去除「麻煩製造者」的印象。但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野心勃勃,又遇上沒有經驗、外交上採取若干自掃門前雪做法的川普,而且習近平巧妙運用川普政府還未上軌道,但北韓議題又讓川普有所期待,而「突襲」美國後花園最重要的戰略據點巴拿馬。

就像拔河一樣,對於蔡政府最大的挑戰,當然是如何將可能偏向有利中國的台海現狀劣勢再拉回中線。蔡政府也明白表示,巴拿馬事件衝擊了兩岸關係,甚至中國片面改變了兩岸現狀。未來蔡政府在重新評估兩岸情勢,進而做出政策調整前,必須思考幾項重點,一是內部改革必須成功,穩定國內支持度,避免被中國弱化、進而分化;二是有效訴諸國際社會,片面改變台海和平現狀的是中國,壓力並非在蔡英文身上;三是與川普政府、甚至其他重要國家做好溝通,共同面對中國破壞兩岸和平現狀之舉;四是彰顯台灣價值,包括在人道、民主、自由、人權、甚至科技發展上的國際貢獻。

簡言之,蔡政府的維持現狀不應流於被動因應中國的局勢,而是應該主動出擊,區隔台灣與中國的差異,這才是蔡政府重新評估兩岸情勢時最重要的起步。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