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張善政今(2)日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時談到人文社會研究與產業鏈結的問題,他說,不要求人文社會學者的研究要產業化,但鼓勵學者的研究應該要「入世」;他也舉行政院前院長劉兆玄創作武俠小說《王道劍》為例,不僅有歷史考據,一般民眾也能看得懂的故事。
針對產學鏈結的部分,張善政則建議研究成果能延伸到產業界。他說,「在美國不管公立學校或私立學校,教授都可以出去開公司,台灣為什麼不可能?」
他說,國立大學教授可利用現行「留職停薪」的彈性規定,教授跟學校說好配合,出去開公司,萬一不成功還可以回到學校來,這兩三年的留職停薪期間,在校內的研究教學等工作,就由學校另找教授來頂缺。對於國內學術界拚學術論文研究篇數的問題,張善政則表示,科技部現在已沒有這個迷思。
張善政今天下午應邀前往國民黨中常會報告「科技部施政方向及推動策略」,針對科技部整體架構、施政方向及推動策略提出說明。
他在會中提出「強調研究成果對刺激國際學術尖端研究、國家社會與經濟正面影響的「入世」層面,發掘有潛力進一步實用化的個案,繼續將成果往中、下游延伸,強化產學鏈結、鼓勵需求導向之創新研發,建構跨部會溝通平台,研商解決「學用落差」、「(人力)晚進早出(職場)」、「文化創新與普及之應用」等四項推動策略,以及「成立學術研究諮議會」、「成立產學推動諮議會」等十大作法。
由於黨主席馬英九出國,今天會議也由第一副主席吳敦義代理主持,這也是吳敦義上任以來首度代理馬主持中常會。吳敦義在會後裁示肯定張善政「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作法,並指示科技部強化跨部會協調。
針對人文社會科學「產業化」的問題,張善政表示,他剛上任的時候,人文社會學者對於變成科技部以後,是有些顧慮,他們說「你們一直講產學、產學,產業化,我們這批搞人文社會的,要怎麼去產業化」?後來他請人文社會司的司長幫忙想了一個作法。
張善政說,「我們不要求人文社會,像是學歷史、學政治的,有什麼研究成果可以產業化,過去當然研究報告就是學者才能看得懂,我不要你產業化,但是要求你『入世』,後來我們就找了很多出版社,不管是天下文化、聯經這些出版社的創辦人,我說你們來看看,如何把這些過去文化、社會的研究去當作題材,讓你們出版社去講故事,看能不能寫出的一般民眾看得懂的故事」,
至於什麼是一般民眾比較容易了解?張善政舉例,像前行政院長劉兆玄,最近寫了一本武俠小說《王道劍》,裏面的敘述很多回溯明朝的歷史,有很多歷史考據,歷史符合度相當高。
他也舉例,比如台南科學園區,當初整區在開挖的時候說有考古遺址,考古遺址經過這幾年,愈挖愈深,現在已挖到五千年前的遺址,他跟同仁說「可不可以挖快一點」,但結果是考古學者不夠,「挖不完啦」,他認為五千年前的考古遺址在挖掘過程中,一定是有故事講的,這就是把研究成果落實來讓民眾了解。
而在談到國際學術尖端研究與入世等層面時,張善政也提到,人文社會的研究跟產業界發生綜效的機會是比較低的,「但我們仍舊鼓勵這些人文社會學者,做研究還是要更入世」。
張善政舉例,比如說有政治學者認為說,國內有非常少的教授專門做美國某一州的選舉制度的研究,只是某一州的選舉制度,甚至不是整個國家的選舉制度,「這部分對於我們來講經費會比較少一點」,要強調「入世」的話就只能避免這類的研究。
張善政並提醒大學院校「改善論文發表的迷思」。他表示,其實在科技部的各學術司,或在研究獎項,已經把論文的量降下去了,「不一定看你有十篇二十篇,但外界會有這樣的質疑,是因為多年前教育部把自主的空間下放到學校,當時是教育部在片面鼓勵學校的發表。
他說,現在「你出篇論文我給你多少,出論文可以在學校內拿預算」,這不是在部會層次,已經在學校層次了,科技部或教育部比較難干涉,「但在科技部裏面,論文發表的迷思已經是沒有了」。
對於能躍上國際學術研究檯面的國際尖端研究,他則以中研院長翁啟惠拿到化學領域的「諾貝爾獎」的沃爾夫獎為例,「像這個獎我們就是要繼續去鼓勵」。
張善政也提及產學合作交流與運用創投協助學研成果產業化。針對公立大學的老師屬於廣義的公務員,現行規定不可以開公司,張善政對此表示,教育部修法緩不濟急下,可多應用「停薪留職」的彈性作法,讓國立大學教授到外面開公司,並且運用創投來協助,「科技部給你二百萬,但創投可能會再給二、三千萬」。
張善政舉例說,「比如說有個教授,他的研究成果可以開公司,那他可以跟學校說,我不要領薪水,我留職停薪,我請假一年,這一年我出去做什麼也就沒有人管我」。
張善政說,「本來就是這樣子啊?你沒有領納稅人的錢、沒有領薪水,那你這一年請假,只是說你要留後路,萬一公司沒成功還可以回學校,所以請學校配合一下,給一些停薪留職的彈性作法」。
張善政強調,「他(國立大學教授)在停薪留職的這幾年期間,出去開公司是可以的」,至於學校給老師的薪水預算,在這兩三年停薪留職的期間,其實是可以去請別的教授,來頂這個教授在學校研究教學工作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