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理解與認同──今年,我參與《共生音樂節》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理解與認同──今年,我參與《共生音樂節》

2017-02-23 12:42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台灣歷史的年輕人舉辦、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圖/翻攝自「共生音樂節」臉書粉絲專頁(攝影:劉千鈺)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台灣歷史的年輕人舉辦、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圖/翻攝自「共生音樂節」臉書粉絲專頁(攝影:劉千鈺)

最早聽到「二二八共生音樂節」這個名目時,我和一般的老派人士一樣,不僅心懷憂慮,甚至難掩悲傷,覺得這又是年輕人誤把紀念當慶祝,營造歡樂氣氛的假日活動,而所謂音樂,不過就是叛逆青年以嘶吼和吶喊,表達控訴、抗議,盡情發洩的舞台罷了。我深深感嘆真相未明的時候卻奢言寬恕、高唱和解,歷史觀又一次斷裂。

今年應該是第五屆了。查一查共生音樂節的網站,可以看到他們是這樣的自我期許:

~~~ 《共生音樂節》是由一群關心台灣歷史的年輕人舉辦、全台灣規模最大的二二八紀念活動。採取《音樂節》、《地景導覽》、《真人圖書館》等較年輕的活動形式,希望吸引青年重新關懷二二八事件。 ~~~

五年來看到他們的確是朝著這樣的目標努力著。自2013年2月28日開始辦活動迄今,已逐漸由原本短暫、週期的紀念活動,發展成全面的、長期的、例行性的組織工作,不僅有跨世代的合作,其中更可以見到年輕世代的創意與活力。

以去年為例,二二八當天的活動早在半年之前便開始在各大學和社團展開,如舉辦二二八事件相關的電影放映會、映後座談會,喚醒歷史記憶的「地景小旅行」,還設計考前猜題放送、快閃等宣傳活動,吸引不同年齡層的群眾關心和參與。活動當天現場更有內容完整且豐富的看板展覽、耆老現身說法的「真人圖書館」傳遞著世代不同的傷痛、難題,也看到解決與寬慰的契機。

「共生音樂節」最初以紀念過去的歷史為發想,持續關注台灣社會當前的現實處境,以此召喚台灣青年的認同,付諸行動。可貴的是,一年復一年的實務經驗累積,在台灣的各個城市都有共同理念的年輕人,一波一波的,奮起建立公義的基石,讓自由民主的新芽冒出。命名為「共生」,以理解與認同為前提,透過記憶過去的衝突,反思其中的正義問題,終極目標在促成各族群立足同一塊土地上共生共榮。

以旁觀者的角度參與了幾屆活動,目睹這些年輕人的認真和努力,我發現對於新世代的他們來說,台灣史雖然已不再是禁忌,卻因為「升學考試不會考」的功利主義作祟,在這種環境下,他們仍能保有人性的良善,以行動向台灣歷史與歷史中的前輩們致敬,這種情操著實令我們「老懷堪慰」呀。


圖/翻攝自「共生音樂節」臉書粉絲專頁

今年他們邀我參與一場40分鐘的導讀,地點在凱道帳篷區靠近台北賓館的範圍,時間是當天下午3:00 ~ 3:40。

受邀之初我非常詫異,我不是專家學者,甚至也不是受難家屬,我的祖父蔣渭川先生在事件當中並不是處理委員會中的菁英,也沒有死去,數十年間他只存在於其他人的口述歷史中 ; 他是二二八事件的關鍵人物,但在歷史的滔滔濁流裡面卻徹底的被邊緣化。我們家族婦孺老弱通力合作所蒐集的史料、所挖掘出來的電文證據,包括陳儀欺騙所有台灣人的證據,至今也沒有一個具公信力的機構予以採信,「蔣渭川」仍是一個無言的魂靈。因此,我能受邀導讀,不僅詫異,而且十分惶恐。

我問他們,為什麼想到邀請我?又為什麼辦理二二八展卻花了很大篇幅著墨在1920年代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

答案竟有很多令人驚喜的「不謀而合」!這一代的年輕人受教於我們同時代有良知的知識份子,我們又承襲於噤聲年代勇敢的有識之士,再往前溯,接續起20年代文化啟蒙的自覺運動……正是傳承、合作、理解、共生的寫照!

共生音樂節在2月28日以後仍會持續耕耘、深化,讓二二八事件、轉型正義與人權等相關議題可以在更多的大學、高中校園被論述與實踐,把對歷史悲劇的悼念化為正面向前的能量。

發起人藍士博曾這樣說:「當我們將認同與行動結合,島嶼的未來也就似乎多了一些些的光。」


專欄、專文等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