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台灣作家走向國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台灣作家走向國際

2018-08-19 17:40
吳明益(左)在倫敦的新書簽書會,與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右)對話,投影片裡是吳明益父親即將赴日成為少年飛機工前的影像。(圖/李筱雯提供)
吳明益(左)在倫敦的新書簽書會,與劍橋大學教授顧若鵬(右)對話,投影片裡是吳明益父親即將赴日成為少年飛機工前的影像。(圖/李筱雯提供)

2014年八月底,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到倫敦舉辦《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簽書會,據說機會很難得,十年來首次巡迴簽名,最後一站到倫敦的新書簽書會,活動於上午十一點開始,本來當天我也想去書店排隊,不料,英國書迷前一晚,下午五點就有人開始排隊,等待長達十八個小時,當天上午七點,書店就發完號碼牌了,我當然沒排到。村上當時是到英國參加愛丁堡國際書展,並到倫敦舉行簽書會,從書迷大排長龍,主流媒體大幅報導,即知村上春樹的人氣很旺。許多英國人是村上春樹的忠實書迷,我家也是,村上每一本著作的英文版幾乎都有。

現在又適逢愛丁堡國際書展之際,台灣作家吳明益在駐英代表處文化組的安排下,17日下午在倫敦有百餘年歷史的私人紳士俱樂部National Liberal Club,舉行新書英譯本《單車失竊記》簽書會,由劍橋大學亞洲與日本研究教授顧若鵬(Barak Kusner)主持與對話。雖然在簽書會上絕大部分仍是從英國各地來的台灣留學生,但是仍然很樂見,以台灣的歷史,環境與地景為書寫主題的小說《單車失竊記》,不僅入圍布克獎,還能在倫敦安排簽書會與演講。顧老師說他的指導學生當中,有人便以吳明益的作品為研究論文主題,他也從吳明益的著作與研究裡,學習到許多台灣的歷史與文化。

其實何止是顧老師,連大多數的台灣人也不知道自己生長的土地的歷史,更不知道父祖輩在日本時代的生活情形,甚至也跟顧老師一樣,從小說中學習並認識台灣的史地。在《單車失竊記》中,腳踏車不僅僅是吳父的交通工具,最重要是他與日本認同的深層連結,以及對現代化的想像,他更在書中細述台灣腳踏車工業史。此外,吳明益也以自身為例,二戰之後出生的台灣人,被國民黨政權教育成為「中國人」,熟知中國某省的某礦產,卻不知台灣的南投在哪。這種書念愈多,就跟在日本時代成長下的父祖輩距離愈遙遠,分歧愈大,尤其國民教育又一味地仇日,更使得在日本時代成長並參戰的台灣人,成為沉默的一代。

吳明益說,他在父親過世的前十年,幾乎不曾與父親交談。他是當吳父過世後,從抽屜裡發現父親穿著制服的青少年時期照片,才突然了解父親最輝煌,最珍惜的時光,其實就是他在日本時代擔任少年飛機工,但其父卻被迫什麼都不能說。他猜,也許是父親怕被自己很會唸書的孩子看不起,而且對小孩熟知的「中國」,也一無所知,政治造成兩代人的隔閡。又由於吳明益成長於中華商場,父母經營的鞋店四周,都是從中國各省份來的移民,是個多語言的環境,他也描述了他的母親,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幽默地使用台語,來形容語言文化不同的左鄰右舍。吳明益從家族的日常生活史,連結到時代的變遷,以及我們不熟悉的戰爭的另一面,腳踏車與大象在戰爭中的重要性。每一部分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大量研究與知識,並且從常民生活的角度重現被湮沒的台灣歷史。

BBC曾報導分析為什麼村上春樹能成為在國際上最受歡迎,最多暢銷書的日本作家,因為村上的小說特色與主題,愛與寂寞、另類與荒誕不經的世界、謎樣的性格以及外冷內熱的人、寂寞、無趣、迷失,這些主題對世界任一角落的讀者都很重要。在吳明益的著作中,另一方面,還包括了台灣的自然環境與生態等議題,都是普世互通,容易產生連結並關切的,也能很容易地引起共鳴。吳明益最後提到他正研究在錄音機未發明之前,鳥類專家如何記錄與描述鳥叫的聲音,又如何用文字形容不同的鳥鳴,讓耳聾者也能理解並感受。這讓我想到英國家喻戶曉,集自然保育專家,動物學家與作家於一身的傑羅道拉(Gerald Durrell),他的代表作《我的家庭與其他的動物》(My family and other animals),從家庭日常生活中記錄他對大自然與動物的觀察,以及二戰前後的英國家庭與移民,已經成為學生的必讀小說,並多次被改編成電視劇。

雖然出版市場近幾年急速衰退,但吳明益認為讀者始終都在,如果能夠一直創作,寫出好作品,讀者會很忠實地一輩子跟著你,小說也會陪著讀者成長。幾乎可以想見,吳明益不僅已是當代台灣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也將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台灣作家,但也希望他的作品能持續地出版英譯本,相信假以時日,台灣也會有像日本村上春樹一樣,忠實讀者遍佈全世界的暢銷書作家。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