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和平‧中立‧新台灣講堂】永久中立作為台灣的生存之道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和平‧中立‧新台灣講堂】永久中立作為台灣的生存之道

 2015-06-23 06:10
中立是突破現有美、中共管的積極作為,並不是放棄獨立的目標、更不是拒絕加入聯合國。(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中立是突破現有美、中共管的積極作為,並不是放棄獨立的目標、更不是拒絕加入聯合國。(網路資料,民報合成)

「中立」是國家在國際法上的一種地位,大體是指不介入他國之間的戰爭、或是國際衝突,這種國家稱為「中立國」;「中立政策」是指外交、戰略、甚至於國家安全的選項,有別於跟他國結盟、特別是軍事同盟。有別於「戰時中立」或是「軍事中立」,「永久中立」是指在非戰爭之時宣示,保證在未來會遵守中立的原則、不會介入任何他人的戰爭。不過,中立並非孤立自鎖、而是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另外,中立國有義務使用武力來捍衛國家主權,也就是「武裝中立」。

從傳統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可以選擇傳統的均勢平衡、或是軍事同盟的戰略,也就是採取軟硬圍堵、或是確立勢力範圍;相對之下,自由主義服膺集體安全的理念,尤其是相望庇蔭於聯合國的保護傘之下。然而,前者是戰後以來的主流作法,並未降低超強之間的緊張;同樣地,聯合國的集體安全機制因為常任理事國的各自盤算,往往因為相互掣肘而有選擇性的適用。因此,中立是值得考慮的第三條道路,至少可以讓強權事先承諾不訴諸武力來解決爭端,除非她們願意承擔破壞中立的後果。最後,不要忘了,美國跟蘇聯原本也採取中立政策,一直到1940年才改弦更張。

然而,從方興未艾的建構主義角度來看,推動中立更是一個民族的積極自我理解,也就是在民族自決的原則下,面對敵視的國際環境,企盼能確保自己獨特的文化認同;因此,這是「民族的選擇」,而所獲致的則是一種「安全認同」。對於瑞士來人說,中立就是民族認同。至於愛爾蘭,中立起源於反英國的情緒,特別是反對英國徵召愛爾蘭人去歐洲大陸打一次大戰;對於愛爾蘭人說,無庸置疑,英國是愛爾蘭的威脅、而維持中立是愛爾蘭人的權利,用來表達愛爾蘭的主權、確立愛爾蘭的獨立,換句話說,中立是手段、主權是目標。

此外,中立也可以是利他的、積極的,也就是由政治上的不得已提升到道德上的必要性、利己利人。對於當前歐陸的中立國來說,中立不只是外交政策、或是政治價值、更是一種精神上的使命感,因此有所謂積極的、正面的、建設性的中立,而非不問世事:瑞士在傳統上就樂於扮演國際調停的角色,同時也積極鼓勵國際組織將總部設於日內瓦,包括國際聯盟、諸多聯合國周邊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國際紅十字會、普世教協等非政府國際組織;瑞典積極參與聯合國的調停工作,哈馬紹 (Dag Hammarskjöld) 來擔任過第二任聯合國秘書長 (1953-61):另外,第四任聯合國秘書長 (1972-81) 華德翰 (Kurt Waldheim) 則來自奧地利;芬蘭外交官Max Jakobson當年與華德翰競爭,因蘇聯的杯葛而失利:愛爾蘭則一向提供聯合國的維和部隊。

就可行性而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中立必須獲得強權的首肯才有可能確保,特別是潛在的敵人;不過,這樣的看法,尚未獲得國際關係學界的實證支持。事實上,瑞典的永久中立有將近200年,是片面宣布中立的原型,並未經過國際條約確認、也未獲得強權保證、憲法更沒有中立的條款,關鍵是言行如一的中立傳統;同樣地,究竟片面宣布中立是否充分、還是必須經過條約確認,並未有定論,因為包括安道爾、列支敦斯登、摩納哥、聖馬利諾、梵諦岡、以及愛爾蘭的中立,既未經過片面宣布、也沒有國際條約確認,只能說,因為政治現實,讓這些國家取得獨特的 (sui generis) 中立,不像瑞士、或是奧地利的中立那麼道地。

強權當然會實際評估中立的優缺點、衡量彼此的相對實力。因此,追求中立的國家難免要擔心,由談判、執行、到維持,是否要受制於人?事實上,我們未必要如此悲觀。首先,如果強權發現中立符合雙方的利益,一拍即合。接著,即使中立未必保證久久長長,只要能讓情勢免於惡化,也是划得來的努力。再者,即使未能十全十美,其他途徑會比較好嗎?

總之,就可欲性而言,永久中立是台灣在尋求如何確保主權獨立之際,另一種途徑,也就是平日不結盟、戰時不捲入。因此,並不是孤立主義、也不是機會主義;事實上,由戰後歐陸國家的經驗來看,中立的政策目標就是蘇聯,基本上是採取親美的外交傾向,也就是局部中立、或是有限結盟。就可行性而言,只要不是採取親中中立、或是跟美國有正式的軍事同盟,美國與中國沒有反對的道理。

當然,對於台灣主權獨立的最大挑戰是中國,而非我們夾在美中之間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事實上,我們在民主化的過程舉行總統大選,中國老是文攻武嚇,美國則適時派遣航空母艦通過台灣海峽,幾乎是準軍事同盟的關係。永久和平是外交大戰略的改弦更張,還是必須經過嚴肅的討論及相互說服,特別是政治菁英之間。

總之,永久中立不僅是戰略、也是戰術。就戰略上而言,台灣為了確保事實主權獨立、追求法理獨立,中立是突破現有美、中共管的積極作為,並不是放棄獨立的目標、更不是拒絕加入聯合國。就戰術而言,如果美、日等國認為台灣是遏止中國擴張海洋霸權的戰略據點,如果不希望成為亞太安全保障的空白,那麼,必須正視台灣,不應該老是把台灣視為理所當然的工具、更不應頤指氣使;特別是日本歷經盟軍佔領,當前全力追求國家正常化之際,將心比心,小孩子長大了就要換鞋子,不要視若無睹。

                                      (本文錄自前副總統呂秀蓮主編和平中立  知多少》)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