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天氣瞬變 飛安會報告指復興空難三大缺失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天氣瞬變 飛安會報告指復興空難三大缺失

 2014-12-26 18:13
飛安會公布「復興航空飛航事故事實資料報告」。報告顯示,駕駛準備進場失敗準備重飛時,飛機愈飛愈低且向左偏。(中央社)
飛安會公布「復興航空飛航事故事實資料報告」。報告顯示,駕駛準備進場失敗準備重飛時,飛機愈飛愈低且向左偏。(中央社)

行政院飛航安全委員會今(26)日公布今年7月復興航空GE222客機在澎湖馬公空難事實報告,報告指出,飛機降落時能見度突然降低,航管人員提供即時天氣變化時,飛機已失事。飛安會並說,航機高度太低、偏離航道、塔台未及時提供能見度等三項動作都未符規定。

復興航空GE222航班於今年7月23日下午5時43分,由高雄小港機場起飛,前往澎湖馬公機場,晚上7時6分墜毀在馬公機場外西溪村,機上58人共48人死亡、10人受傷,另有地面居民有5人受傷。

這份《復興航空公司GE222飛航事故事實資料報告》顯示,當天下午5時30分至傍晚6時30分,馬公機場能見度800公尺,天氣狀況低於標準,但駕駛選擇將飛機飛到目的地的待命區等待。

天氣低於進場標準 駕駛飛去等待

傍晚6時55分10秒,飛機獲准使用20跑道進場;晚上6時40分至晚上7時,能見度也一度從800公尺提高至1600公尺,符合進場標準;不過晚上7時出現第二波雲雨帶,馬公機場下雨伴有雷暴,能見度再度下降,到7時10分降為800公尺,已低於進場標準。

報告說明,復興航班應對準跑道201度方向降落,最低高度330呎;不過當晚7時5分54秒,飛機到達迷失進場點,高度176呎,航向207度。到晚上7時6分3秒,飛機高度只有162呎,航向變為197度,偏離跑道4度;接著航機高度愈來愈低,航向愈來愈偏。報告並指出,飛機偏離跑道至撞樹僅13秒。

在駕駛艙紀錄方面,晚上7時6分11秒,兩名駕駛同時呼叫重飛,高度只剩72呎,航向偏到188度;2秒後駕駛艙錄得不明聲響,比照軌跡圖,飛機正從樹林上方通過,疑似是機腹擦撞樹林;7時6分16秒,副駕駛再向塔台呼叫重飛並加大油門,但已來不及挽救;7時6分18秒,駕駛艙出現第2次不明聲音,疑似飛機撞房屋;晚上7時6分18.9秒,飛航紀錄器停止紀錄。

飛安會執行長王興中說,針對天氣因素,調查人員詢問航管人員,對方表示當天傍晚6時,儀器觀測馬公機場能見度有2000公尺,但人為觀測能見度只有800公尺,擔心誤差太大,選擇人為觀測,因低於非精確進場能見度1600公尺,復興班機在晚上6時11分時,選擇在航線上待命。

最終事故調查報告 明年10月出爐

王興中並指出,對駕駛員訓練而言,天氣資料都只是參考,是否降落或重飛,都由駕駛員當場目視決定;至於飛機要降落時雨勢增大、能見度降低、航機偏離跑道,但塔台人員都沒有提供即時訊息。他說,駕駛員任何時間、高度,若看不到跑道都可選擇重飛,但該航機晚上7時6分11秒執行重飛後,2秒鐘後就失事。

飛安會邀集交通部民航局、國防部空軍及三軍總醫院、法務部、復興航空,及法國失事調查局、ATR航空製造公司、加拿大運輸安全委員會及美國運輸安全委員會團隊等,總計4個國家56名專家,分成9個分組,歷經4個多月的現場蒐證、資料收集、人員訪談等作業,今天對外發布這起空難的事實資料報告。

另外王興中也指出,今天公布的是事實資料,根據飛安事故調查程序,下一階段將分析事故發生原因,研擬改善建議並撰寫調查報告,明年6月將完成調查報告草案,明年10月會發布最終中、英文版的事故調查報告。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