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即將回任民進黨主席,藍營持續2012大選策略,主攻蔡英文的空心菜形象。蔡英文如果只是個依靠美麗詞藻、空洞無內容的政治人物,那她必無法在2012大選得到超過600萬張的選票,以及維持今天的高人氣。
重返執政是民進黨的首要目標,沒有拿到政權,很難對國家重大議題使上力,當個影子政府終究還只是影子。民進黨需要提出更宏觀的政策,不能偏執地相信先勝選再說,因為沒有明確的政策主張,就像打安全牌,寄託勝利於對手的崩壞。但是,要使自己成為人民的選項之一,就要讓人民看到與現今執政者的不同之所在。就像能否上台表演,不是因為在舞台下等很久,就自然換你上場。也像候補球員能否上場,不是主將受傷或是表現失常就有機會,得不到教練的青睞,必定只能繼續坐冷板凳。
中國政策是否真是蔡英文2012敗選的主要因素,需要有嚴謹的實證研究加以檢驗。不論其真相為何,民進黨身為台灣主要政黨,本來就有責任提供有別於國民黨的中國政策,這不只是為了贏得選舉,也是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現況是民進黨對中國政策有著深深的焦慮感,2008年之前,中國是民進黨激化台灣主體意識的他者,現在這個他者的角色已經改變,不能再輕易拿他當激情的催化劑,必須冷靜、客觀、理性、務實地面對他。
我們認為民進黨應該帶領台灣人民正常、正確、正向地面對中國。無法正常看待中國乃是過去國共鬥爭的深仇大恨,加上中國以一中政策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的活動空間與傷害台灣人民的尊嚴。既然國民黨都可以前嫌盡棄,與共產黨大拋媚眼,民進黨實在沒有必要再逢中必反,當然也不要掉到逢中必親的極端。就當中國是個與台灣發展有密切關係的外部力量,這個力量基於其國家利益,可能對台灣示好,也可能欺壓台灣。
正確地看中國,則應當理解中國的崛起並非勢不可擋,或是中國必將成為取代美國的霸權,因此將台灣的前途完全押注在中國。中國在霸權的文化感染力、社會強根性、多元實力上仍落後美國一大段。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隔幾年總會有美國衰敗的論述,假想對手從蘇聯、德國、到日本都還是敗下陣來,而且假想敵越強,美國的回應就越強,假想敵倒了之後,美國的國力就更加提升。中國是在自身的現代化歷程上突飛猛進,那是因為過去荒廢太久、落後太多,一路追趕後才到達基本的地位,我們也可以說中國超越最多的是自己的紀錄。
正向則是避免以中國落後或是根基較弱的部分做為評判的焦點,中國朝現代化、民主自由發展對台灣不是壞事,我們不必唱衰他們缺點或弱點,而是將他們視為一個理性、可敬的對手,這個對手不必然要吃掉我們,但也不可能毫無所求地讓利台灣。
民進黨重返執政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政黨、政策、與候選人三者同時得分。這三個因素相互加分、扣分,且可能互為因果。2008年大選,民進黨在政黨失分,政策也無法得分,候選人更撐不起前兩項的落後。2012年大選,國民黨在政黨失分,但政策平盤,馬英九也未必失分。反觀民進黨,人民即使對國民黨失望,但還是無法信賴民進黨是更好的選項。面對2016大選,民進黨在政策與候選人上必須有新的面貌,中國政策的開展是重要里程碑,不要掉入中國如何反應的泥沼中,因為民進黨首要的說服對象是台灣人民,有台灣人民為後盾的中國政策,中國絕對無法死硬地不予理會。況且中國共產黨都可以務實地將共產主義讓位給資本主義,證明中國是務實,可以溝通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