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0月13日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鼓勵高中職畢業生先進入職場。第一年提供五千名職缺給高中職畢業生,工作期間每月由勞動部、教育部各存入五千元,最多3年共36萬元,做為後續就業、創業或就學使用。預計106年8月正式上路,本屆高三生適用。教育部規畫,學生工作期間,企業需提供薪資、勞工權益保障,學生除領企業薪資,就業儲蓄帳戶中還有官方每月提撥的一萬元,學生完成3年計畫後,可一次領回這筆36萬元「存款」。若學生在3年中提早確認性向,想返校或轉換產業,可提出變更申請,審查通過可領回帳戶內金額,讓學生高中職畢業後,不是只能搭升學直達車,也可以有「區間車」的選擇。這項計畫不排富。
這真是一個難能可貴、充滿創新、創意的想法。我因為在國外有30年7個國家的工作經驗,特別關心台灣青少年的前途,也因此寫了不少有關鼓舞、激勵青少年的文章像“學歷vs經驗”、“逆境孕育創造力”、“誰說成功的人際關係不必認真經營”、“經驗是寶石”等等。教育部這個計劃針對高三畢業生,真是好極了。我在美國開始讀數學碩士時就要教大一的微積分一直到我拿到博士一共至少教了六、七年的大一微積分。大一學生剛好18歲,也是美國成人的開端。美國的深度文化:幾乎所有大一的學生都是遠離家鄉到他們喜歡的大學去讀書。所以一成人就遠走高飛(交通費),辛苦到達目的地,不但要找房子租、住或住大學宿舍(租金),還要交學費(私校很貴,至少也要交外州學費,外州學費也比本州生高)、學雜費、生活費、電話、手機費、水電費、瓦斯費、約會(很貴,穿著、打扮,還有像樣的餐廳)……舉凡食、衣、住、行、娛樂樣樣都要自己付(成人了啊!)。對這些大學生而言,打工是比學業更重要的!美國的成人禮竟然是一個重大“逆境”的挑戰!
我很快就學到如何幫助這些令人尊敬、景仰、欽佩的美國大一新生,因為他們的父母很自然也很習以為常的讓他們勇敢的走上獨立自主自作判斷的人生大道上;這一切更使我想起我的已故大散文家老友陳之藩教授來,他筆下的“哲學家皇帝”就是完全描繪美國大學生的工讀景象!微積分這門課不管大一新生以後要主修什麼學門,都是非常重要的,一般都是每天一小時,每週五小時,教科書很厚,內容超級豐富,所以要教得很快,每天一小時下來習題很多!如果他們能夠讀好這門課,他們大概可以順利讀好大學四年的課!在美國能夠自力更生完成大學教育是件很值得驕傲的大事,英國比美國更難,所以英、美兩國人口中有大學學歷的比例偏低。相較之下,許多像在加州的華人子弟,讀大學不但不必打工還開名貴的跑車。這種歷史悠久的華人文化,後果是可以預料的。
鼓勵台灣高中畢業生先就業實在有太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認真了解、學習、經營人際關係。要知道人是強壯的,但關係是脆弱的。在今日瞬息萬變的網路世界,改變是唯一的常數:個人與週邊環境一樣快速改變。要建立強有力的關係,首先每一個人必須在身、心、靈上建立起強韌、持久、牢不可破、永不生鏽的聯結,這樣才能去跟別人、機構、世界建立關係。好的關係會帶來快樂,但不好的關係也會變成快樂的最大威脅。奧地利心理學家Alfred Adler 說:“生命的至高法則是一個人的價值感不能被減低”,當一個人進入某一個關係,這價值感就會受到影響。自尊是快樂生活的基礎,關係有可能危害了自尊。每一個關係裏面的個體都面對兩種掙扎:其一是此個體要去調適成另一個自許的個體,還有去調適新的關係。這種調適過程是生命中頂困難的事!
關係試圖在“我”跟“我們”之間找到妥協。每一個體都希望被愛被擁抱但又要過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我”希望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不必做任何犧牲。愛應該是一個正整和的遊戲(positive sum game):雙方都贏。但雙贏必須建立在雙方面的取與捨:雙方必須都有成長、向上改變達到一更高的共同目標上。不論如何,關係是值得所有的努力去建立的。英國小說家D. H. Lawrence說過,所有快樂的根源來自完美的關係,不論是跟我們自己的關係或是跟大自然,或是跟另一個人的關係。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