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力量」成立政黨後的第一戰,在宜蘭縣議員補選(頭城選區)中推出前蘭陽博物館展示助理研究員、宜蘭社大宜蘭發展史講師林正芳參選,期盼為該黨拿下第一席公職席次,而人文底蘊深厚的林正芳也「準備好了」,端出文化與海洋兩大層面政見,期許用專業來改變地方政治生態。
「頭城應該有更好的發展」,擁有史學博士學位,曾編修鎮誌的林正芳強調,「但地方政治都被污名化了,需要更多專業的參與來改變」,議員需要「讓專業的來」。
針對頭城鎮竹安一帶居民土地被劃入「溼地法」暫定範圍,侵害憲法保障人民自由處分財產權利,林正芳也承諾當選後將極力爭取「翻轉」的機會。
林正芳提出的政見重點訴求,包括「發展文化產業」與「捍衛海洋資源」。他說,頭城可以分成北邊的海岸部分、中(城區部分)、南邊大洋地區三個區塊,他都有一些構想。
「事實上,議員重點是監督縣政,而非修橋鋪路,但做為民代還是可以匯集地方民意,努力推動政策」,他舉例,像大洋地區,「最近很多私有地被劃入竹安溼地,這有很嚴重的民怨,私有財產受憲法的保障,用溼地法劃入,限制它買買、蓋房子等,等於是剝奪人民的憲法上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
林正芳說,他覺得這應不是縣府問題而已,而是「烏龍立法」的後果,「學者說這一塊都要依溼地法劃入,中央就給它劃入了,都沒考慮到老百姓居住和養殖漁業的需求,這是不合理的,若縣府先知情,應該也不敢這麼做」,然而現在這些土地被劃入暫定溼地,「要把它翻過來也是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力氣的」。
「民眾很惶恐,很擔心個別的權利就被政府吃掉了」,林正芳憂心表示。他也承諾未來他若當選議員,一定會為民眾努力爭取。

而在城區部分,包括頭城老街和蘭陽博物館這一帶,「這是頭城文化最菁華的部分,但兩個區塊的連結是有問題的」,林正芳說,「頭城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用走的太累,坐車又太緊」,像蘭博每年都吸引幾十萬遊客,若能讓遊客再到老街,應有助地方的文化觀光。
「最好的方式還是發展綠色載具,用電動自行車或腳踏車,開一條好一點的步道」,以避開台2線上來往的大型砂石車及其他車潮,「若這條動線出來,中間還是要開發一些點,才不會無聊,若這條連絡道連上了,整個效益是一加一大於二」,林正芳細數他的城區政見。
「北部的海岸線是世界級的景觀,走在那邊會有很像地中海的感覺」,談到頭城北部沿海的風景線,林正芳也有不少想法,「問題是它交通不變,導致人口外流,大部分村落人口都減少」,他說,地方建議基福公路能延伸到宜蘭,然後接到國五,除了在海岸地區拉出新動線,也可疏解國五雪隧逢假日塞車的窘境。
「過去開公路等於是摧毀舊有的人文空間,這必須要注意,如何讓它成為振興頭城的新動脈,而不是手術刀一割兩斷」,林正芳擔心開發的結果。
「很多地方的觀光發展,都必須靠政策來引導,必須有長遠的眼光,要有GUTS」,林正芳說。
「當然,這也和議會呈現派系力量的現狀有關」,他希望自己當選後,能率先跳脫派系思考,「做全縣的議員,不只是頭城」,他期許能帶著大家「往前走」。
林正芳在政見中,也標榜他要做一位專業的民意代表,「我會成立辦公室,除了選民服務,也會做政策分析,這樣才能把民意代表的角色扮演好」,「民意代表不是只有跑紅白帖而已,必須要專業」,他承諾會以開放的態度引進專家來,邀請各界的專業人士來擔任顧問或志工,對縣政定期提出見解,廣徵民意。

「我一定會用專業的角度來處理縣政」,林正芳如此承諾。他也開玩笑說,自己長期擔任公務員,「也很討厭縣議員啊,有些人外行充內行,問題是他有票啊,講一些阿沙布魯,行政部門也只能照做」,這其實可以改變,引進專業問政也會比較有效率,「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選舉到了就只會修橋鋪路」。
林正芳帶著如此的雄心壯志,是否遭遇到家人的反對,之前又怎麼溝通?對此他笑著回答記者,「當然啊!不過我覺得這件事溝通是沒有用的啦。台灣人喔,你說你的小孩要選舉,你看你會不會同意嘛,大概多數都會捨不得。又不是沒飯吃、沒工作」。
講到這裏,林正芳也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民選政治發展,已經某種程度被污名化了,會被人認為就是要出名,要當官,或者想要包工程。如果你三樣都不要,為何要出來選呢?這樣的誤解其實是積重難返」,林正芳說,有一天當了民代,有了權力,或者因此腐化,也有很多的事實。但他從政有理想,有責任,就必須要承擔。
決定參選一開始,林正芳的父母也非常生氣,「所有的朋友都嚇壞了,覺得是不是愚人節這樣」,他笑說,但身邊的親朋好友,現在都很幫忙,也都全力支持,林正芳就讀輔大的兒子也因此而暫回頭城,載著爸爸四處跑行程,而他的外甥也特地從花蓮來幫忙。跳脫派系利益與政治接班的思考,年輕人的身影映照著暮氣沈沈的頭城政治人物,也散發出更多年輕的希望與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