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想去海邊烤肉喔。」有一天晚上他對我說。「走啊,我沒在怕。」現在是晚上10點,明天早上8點都有課,但我們在十分鐘內就換好衣服、拿了鑰匙走到樓下停車棚準備出發。他試著發動摩托車,那是台老車,上面還貼有小熊維尼的貼紙。引擎發出三次失敗的聲音後終於發動,摩托車聲呼嘯過寂靜的宿舍停車場,我們倆歡呼著。
到了超市,推了台推車,他站在上面又跳又叫,又把推車當滑板車一般在超市內滑來滑去,輪胎刮著地板的聲音有些尖銳,但我倆過於喜悅,並沒有察覺店員的責備眼神。「買些啤酒?」他心虛又有些頑皮地看著我。「不行,你要騎車,只有我能喝。」我幫他拿了瓶可樂、為自己拿了幾瓶啤酒放入推車中,發出金屬撞擊聲,他嘟嘴裝可愛假裝沮喪。
終於騎到海邊,時間已經將近12點。把車停好後,我們拿著一袋袋烤肉用具與食材,踏著地上的石子路往海的方向走去,海浪聲音越來越大。「到了!」他開心地大叫。有個聲音一直持續,「轟……轟……」像是電風扇啟動時的聲音。但這個聲音旋轉的速度更為緩慢,且比電風扇音量大好幾百倍。「這聲音是?」我問。他抬起頭,指向天空的方向說:「我們正在風力發電機的下面。」「好像巨大變形金剛在走路!」
海浪持續打在巨石上,風力發電機偶爾轉個幾圈發出聲音,我們在暗夜裡點了團營火,營火堆不停發出木柴燃燒聲響。那天晚上我們吹著海風、烤著肉、聊著天,我們把彼此的秘密同時也告訴了那片海。
「聲景」(soundscape)簡單的說就是聲音的風景。大自然中有許多聲音,如鳥鳴、海浪聲、蟬叫等等;人文社會中也有許多聲音,如車流聲、慶典聲、工地施工聲等等。這些聲音彷彿一個符號,代表著某個時間、某個地點,許多聲音獨一無二,聽了聲音彷彿便能看到那個地點的景象。
大自然的聲音甚至可以作為生態調查之用。例如我們可以聆聽森林的聲景,能透過鳥鳴、蛙鳴,知道當地有哪些常出沒的種類;也有科學家利用海底錄音機,錄製海面下生物的聲音,進而能得知當地海底生物種類;甚至也能利用長期錄製海底聲景,知道當地過多人為聲響(輪船經過、近岸工廠噪音等),導致當地海底生物銳減。
除了大自然的聲音,也有許多人關心社會文化的聲音,如慶典、儀式,也有可能是人群的聲音。隨著時代變遷,人類使用的器具也有所不同,想像一下,50年前的市場,與現在的市場在聲音上會有什麼改變?現在的市場可能會較過去的市場多了許多摩托車與汽車的引擎聲,攤位叫賣的方式也會多了大聲公的輔助。一些傳統技藝也有其獨特聲音,如鉛字印刷、爆米香等。儀式慶典也隨著時間前進,內容也會有所不同,有些已不可考;但若是能以聲音紀錄下來,則會是相當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
聲音在電影、影片中也能做到時空切割的作用。如果說上面的故事是一段十分鐘的短片,不難想像,我們會在影片中聽到摩托車呼嘯、兩人的歡呼、超市推車摩擦地面、風力發電機旋轉、海浪、營火等聲音。但如果在海邊的那一場戲中,加入漸漸接近的警車聲,但畫面中並沒有看到警車,會讓觀眾感受到另一個場景、另一個故事,也許是有警察來要將他們趕走,也有可能是遠方有了車禍。而若是改成加入誦經的聲音,也許這部短片就會朝著鬼故事的方向發展。
本文由文詠萱(《科學月刊》編輯)執筆,科學月刊授權使用,謹此致謝。原文出處
創建於1970年的《科學月刊》,當年一群留美的台灣學生,以「引介新知、啟發民智」興辦,是台灣最老牌的科普雜誌,內容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環境科學、工程科學。
訂閱 《科學月刊》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