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水方子廚房手記】蒸蛋,在路上的修煉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水方子廚房手記】蒸蛋,在路上的修煉

「失敗,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接受一個有蛋孔的蒸蛋,就像是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2016-07-28 09:52
本週菜單:家常蒸蛋、香煎松阪豬、炒時蔬
本週菜單:家常蒸蛋、香煎松阪豬、炒時蔬

轟隆隆的蒸氣從蒸鍋裡奔騰而出,蒸蛋剛入鍋時,就要這等萬馬奔騰的十足火力。然後,耐著性子做對該做的步驟、等足該等的時間,掀蓋,成敗立見。

那個週二便當日早上,成堆工作催促著我,確認校稿等候回覆還有大小稿件排隊等著要處理,每件事包括做便當都很趕。一個小便當裝不下我的心猿意馬,蒸氣呼呼,心裡慌慌,開蓋時間到,一看,蛋面上竟有孔!

怎麼看,那千瘡百孔就是在嘲笑我的忙亂無章與專業不足,像是舉白旗簽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那樣讓人抬不起頭,我反射性轉身就跟皮蛋爸說,「今天不要拍了,蛋上有孔。」皮蛋爸倒是氣定神閒:「還是應該要拍,不成功也是一個重要的經驗。」我一聽瞬間轉念鬆了口氣,放自己一馬:「是呀!就是蛋上有孔而已嘛!哪有可能每次都這麼恰到好處。」

蒸蛋的黃金比例  蛋:高湯 1:2.5

蒸蛋若沒「照起工」(台語,指按步就班)走,它就不會給我好臉色。要蒸出吹彈可破、鮮嫩欲滴的美蛋,首重「比例」,「蛋:高湯」約落在「1:2.5」。日本茶懷石老店「辻留」第二代主人辻嘉一在《料理的秘訣》中寫了篇〈茶碗蒸〉:「若將均勻打散的蛋汁視為10,那麼必須加入24的高湯,也就是高湯的量需為蛋汁的兩倍半左右。」而且,雞蛋要打到勻,又不能太過施力起了泡,加入調味的高湯混合後,記得還要過濾。

高湯自然要先備好,若還要搭配雞肉、蝦子或菇類等食材,就要先將它們各自處理好,該燙的燙,要調味的調味,並切成易入口大小。蒸鍋裡的水要以大火燒滾,讓蒸氣盈滿蒸鍋。鋪在蛋面上的食材,得在過程中算準時間加入,讓它浮沉在蛋面上,盪漾水嫩。

雖是這麼一小杯蒸蛋,要注意的眉角竅門也不少,如果一個環節沒扣上,弄個手忙腳亂,洞洞蛋就會現身。我喜歡法文中所說的「Mise en place」,意思是「就緒、各就各位」,在烹調前把所有的前置工作都準備好。我一直覺得,對廚事能駕輕就熟的人,想必在生活與工作上也能運籌帷幄。從洗菜備料開始,哪個材料該先下鍋、又該烹多久、能不能同時起鍋上桌、最佳的品嘗時機在何時?這些都要經過深思熟慮與反覆操練。

好勝好強會失去冒險 作菜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我的廚房極小,老式公寓裡的一條龍設計,切菜備料的工作檯面夾在瓦斯爐及水槽間求生存,僅能容下一個人作業的寬度。如果我上一頓偷懶,沒把碗碟洗好、沒讓該物歸原位的調味料回家,下一頓廚房就會變戰場,我的緊張情緒跟著升高。直到此刻,我還在努力修煉,去理解每個物件最合適的擺放位置、動線如何設計才流暢,又怎麼樣才能讓各種調味料一目了然,不會讓我找得兵荒馬亂。

日子久了,我漸漸意識到,原來這些事情就是讓我更認識自己的過程,我的習慣、我的行為、我的思考、我的存在。

所以,當那天事多如麻而我又求好心切時,洞洞蛋就出現了。我總是對自己頗為嚴格,如果有多一點的時間,我一定重蒸,或是就放棄出這道菜。感謝皮蛋爸的那句話:「失敗,也是一個重要經驗。」我決定接受那杯洞洞蛋,也是接受我自己的不可能與不必要完美。

別擔心,在廚房裡總是要懂得應變,只要將昆布柴魚高湯勾點薄芡淋上蛋面,再鋪上幾片綠葉香菜,那光澤、那顏色、那口感,就能粉飾太平。我心裡知道,好勝好強的性格,的確讓我避免了一些犯錯的機會,卻也失去了更多冒險的可能性。

皮蛋放學回家,依舊開心掏出他的空便當盒,「好吃嗎?」我總會這麼問。「好吃呀!」他也總會這麼說。他不會在意蒸蛋是不是完美,那是媽媽做的,舉世無雙,怎麼樣都好吃。


請客時,我時常製作蒸蛋當前菜,可以放在小巧的容器中,打開蓋子就有驚喜。


蒸蛋的同時順便煎肉、炒菜、布置拍攝場景,週二便當日早上總是一心多用。


匆匆忙忙做好便當,慌慌張張送到門口,皮蛋總是笑著迎接。

相關連結:
本文作者粉絲頁:水方子廚房手記
本文攝影者「皮蛋爸」李俊賢部落格:「空城記。憶」


【專欄、專文屬作者個人意見,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