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6月28日歐盟取消我遠洋漁業黃牌警告,事關台灣每年四百億元產值遠洋水產的順利銷售,可賀可喜,同時令人關注到因豬隻口蹄疫被列為疫區的台灣,歷經二十二年努力,終於去年7月「拔針」(不必再注射疫苗防疫),可望於近期脫離「疫區」之惡名,恢復二十一年前台灣豬肉每年銷日五、六百億元的盛況,但是,縱使台灣解除口蹄疫疫區,是否無條件增養豬隻大量銷日?答案應是有所「保留」,除非日本不計較所謂「福島核食」限令,而且台灣養豬技術能在環保上精進到幾無汙染,否則大增養豬銷日,將是台灣土地汙染涵容量不可承受的重,也就是台灣農村每個村落可能再受到養豬場,日夜不分,永無止境的空汙和水汙的夢魘。
在日治時代,台灣土地盛產稻米、蔗糖和原始森林的檜木,二戰後,由於以農業扶助工業及低價供應軍糈民糧國策,被政府以田賦徵實、水利會費、肥料換穀三大法寶「剝削」,農業長期陷入「泥淖」,頂多維持「小康」局面,欲振乏力,家家戶戶雖有養豬,只是個位數之零星豢養,消化廚餘補貼家用而已,直至七〇年代企業養豬及企業養雞出現,農村才真正有了「企業」的出現,尤其養豬事業在1990年代,由於銷日暢通,在養頭數曾年達一千萬頭以上的高峰,但也給環境保護帶來莫大負擔,豬糞尿和大量廢水,排入河川,原本活的河流,變成窒塞惡臭死水,嚴重空汙和水汙自不待言,少數人獲利的養豬、養雞業,將賺錢建立在環境汙染之上。
養豬事業應以自給自足為目標
直至1998年,不幸發生口蹄疫,列入疫區,外銷日本、香港全部歸零,減養將近半數,也給河川帶來喘息機會。當時的總統李登輝語重心長的說:「台灣養豬事業應以自給自足為目標」。他保留沒有說出的話,就是台灣以製造空氣和水汙染養豬銷日,站在環境保護和生活品質追求,是否划算,值得探討。
經過廿多年防疫努力,去年七年宣佈「拔針」,若一年内未再發生口蹄疫,則政府申請,明年六月間,可望由世界動物衛生組正式自疫區除名,但是,是否就恢復銷日有望?不能主觀的樂觀以待,去年公投糊里糊塗通過禁止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進出口,間接正式的影響了台灣參加CPTPP的貿易組織,在講究「互相」的國際貿易上,日本對台灣豬肉恢復進口,恐怕不會那麼順利。況且,中國「非洲豬瘟」對近在咫尺的台灣,威脅性夠大,還有,台灣養豬、養雞業卅年來的「原地踏步」,一個中小型養豬場和養雞場,就可使一個鄕村聚落陷入非人可以忍受的空汙和水汚,何況要增加外銷日本,利之所趨,一定增加千萬個大小養豬場,嚴重犧牲環境品質換取區區外匯,是否值得?(日本是寧可向外購買豬肉,也要減少養豬),除非我們能落實像養豬先進國家如丹麥的高生物養豬,否則,今年七月份的走出口蹄疫疫區,是福是禍,尚難逆料,不能高興的太早。
「土法煉鋼」養豬有違環保趨勢
豬隻口蹄疫疫區判別分界點是以今年7月1日為分界點,看來明年自疫區除名是有望,但政府似乎被外銷日本五百億金額的大餅,沖昏了頭,要知廿多年前台灣的環保標準和現在大不相同,民眾環保意識也大大提高,以前以至於現在「土法煉鋼」的養豬法,能適應未來的環保趨勢,遠的不説,光屏東縣一個小村落的違法養雞場,就引起全村民激烈的抗爭,還勞動時代力量前主席黃國昌率眾包圍縣政府,要求不再長期包庇,要盡速依法取締處理,台灣農村像這樣的例子,何止成千上萬,村民都選擇吞忍而已,但當要恢復豬肉銷日,養豬場一定如雨後春筍出現,台灣農村又陷入少數人賺錢,多數人受汙染之害的悲慘局面。
台灣對養豬、養雞界長期以來不是沒有「管理」,而是有「管」沒有「理」,流於形式,明明豬場、雞場,惡氣衝天數公里方圓,但環保人員稽查時,鼻子總是「失靈」,明明附近排水溝、河川,被汙染物阻塞滯留,但環保稽查員「有眼無珠」看不見真象。一位縣級環保科長就坦言,養豬養雞一定產生一定程度的惡臭,要依法令認真執行的話,能夠通過沒幾家,大部分要關門大吉,誰敢負責任?
這位主管科長説到重點了,現行的養豬、養雞場,大部分是環保設備不及格的,更可惡的是有的有合格設備,平常為省成本不用,只遇檢查時才用,可見的確有部分不肖業者,又要賺錢,又置公共環保於不顧,但在傳統的政治行政文化下,還是可以順遂運作,令人擲筆三嘆。
如今,在期望明後年豬肉恢復銷日有望(尤其台灣近年來發展出黑豬肉質精良),政府有必要「未雨綢繆」,以「配額准許」的概念,制訂專法,從根本上來管制有意從事豬肉外銷的養豬場,其設備規模及運作水準,一定要達到符合環保及防疫高生物性養豬法,經核准才能外銷,其成本較高,也保障其能外銷,賺取較高利潤以彌補之,而傳統慣行養豬法,則沒有外銷配額,從制度上區分,胡蘿蔔和棍子齊上,才能防止銷日豬肉恢復後,台灣養豬業不再增加農村的噩夢,進而帶動傳統養豬業者「見賢思齊」,逐步匡正台灣農村村落被養豬、養雞業蹂躪踐踏的既成事實。
當我們在國際上自詡為「已開發中國家」,其實美麗的農村,一方面被幾十萬間違法工廠盤踞汙染外,還要忍受不分日夜的惡臭空汙及豬糞尿,所謂「解甲歸田」、「悠然見南山」,事實又如何呢?沒有身受惡臭熏染的官員和立委們,是無法想像的。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