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協會今(21)日召開記者會公布一份報告,內容顯示台灣使用的塑膠袋每年至少13萬噸,而長期在新北市萬里海灘進行的監測結果也指出,塑膠提袋與免洗餐具連續蟬聯2年度海洋廢棄物數量前5名,相當於在10平方公尺(約3坪大房間)範圍內,就有6個廢棄塑膠袋、5個廢棄免洗餐具,「如果你不能忍受房間這麼髒亂,更何況海洋生物?」專案經理林育朱說。
台灣人習慣用塑膠袋世界聞名,環保署公告的數據顯示,光是購物用塑膠袋每年就有14.3億個,還不包括其他小吃、夜市、飲料店等,而頻繁的使用量連政大的波蘭籍學生古正浩都覺得吃驚,六月時他獨立發起「讓免費塑膠袋在台灣消失吧!—給台灣總統的請願書」連署活動,超過八千人響應,他希望向台灣人提倡少用塑膠袋的觀念。
環境資訊協會將淨灘活動調查到的海洋廢棄物按照比例做出展列,一個十平方公尺的空間中就有為數驚人的塑膠垃圾。圖/李秉芳
古正浩說,塑膠袋非常容易在環境中流散,最後被海洋生物誤食導致生命危險, 或是變成塑膠碎粒透過食物鏈再重回人體。雖然每次發生鯨魚或海龜因滿肚子塑膠垃圾死亡的事件,都在網路上引起一片悲憤,但轉過頭回到日常生活中,到底要如何能減少台灣人對塑膠袋的依賴呢?
事實上,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針對「塑膠袋有感收費」進行的網路調查,99%台灣人自己也覺得塑膠袋過度濫用,84%民眾認為要實施塑膠袋收費將有助於減量;至於「收多少費用」才能令民眾真正有感, 3 成 6 民眾選擇 5 元,3 成 6 民眾選擇 10 元或超過 10 元。
環境諮詢協會的副秘書長孫秀如表示,現行限塑政策只管制購物用塑膠袋,對小吃店、夜市、飲料店等所提供的塑膠提袋卻無限制,減量效果有限。可是台灣的內銷各式塑膠袋每年在13 萬噸以上,其實購物用的塑膠袋不到1萬噸,有將近12萬噸的塑膠袋目前是沒有任何法規可以管理的。
民進黨立委陳曼麗認為「污染者付費」的概念是合理的。圖/李秉芳
民進黨立委陳曼麗指出,應該擴大管制範圍,包括市場、早餐店、夜市、攤商都不應提供免費塑膠提袋,並且應該提高費用,增強民眾自備提袋的意願。陳曼麗說,收1、2塊大家還覺得無所謂,但如果收5塊,去買一次東西要拿那麼多袋子,「就會有感覺了」,如果說這樣的錢能夠讓使用者、未來的污染者就必須付出這樣的代價的話,他認為是合理的。
陳曼麗表示,塑膠袋應該回到汙染者付費的原則。管制方向上從源頭開始減量收費,而避免商家藉此從中不當獲利,收到的費用交給基金可作為污染防治政策、相關調查研究之用。目前台灣的限塑政策應該盡快進入下一階段,除了靠呼籲社會大眾外,所有可以內用的商家都不該再提供顯餐具,他也會盡快在立法院內推動相關修法,一起為地球環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