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平等教育法》頒布實施滿10年,包括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等團體,今日公布民間版體檢報告書,質疑從政府的經費分配、理工科系多男生及女性國中小學校長是少數等,都比五年前「倒退嚕」,而面對校園不友善,不斷傳出多元性別學生,因不堪長期受到歧視而輕生的不幸事件,落實性別平等教育才能根本化解問題。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理事長王儷靜表示,CEDAW(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國家報告審查會昨日提出的結論及建議中,國際婦權專家雖然肯定我國廢除3萬3千多條歧視婦女人權的法規,但也指出,我國高等教育性別區隔嚴重,將連動職場性別比例,對於還須加強性別平等意識的人,可以獲得政府聘任任擔任性平會委員,覺得十分疑惑。
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林以加指出,相較於民間團體5年前發表的「五周年總體檢」內容,發現在馬英九總統任期內的這幾年,台灣的性平教育沒有進展、不進反退。如97年度時教育部婦女/性別經費占總預算的0.37%,此後一路疲軟不振,102年只占0.25%;在大專校院女學生就讀科學、工程營造類科的比率上,不是節節敗退就是停滯不前,如科學類科部分,93學年度為女學生比率為38%,97學年度降為35%,到102學年度跌至33%,10年間足足少了5%,工程營造類科一直維持在明顯過低的13%至15%間。另在技職教育中,修課人數最多的工業科,女學生比率也比5年前下降3.1%。
台灣女性學學會張盈堃更表示,即使女性學生比率高達7成5的醫藥衛生及社福領域,博士般層級的女性學生卻只有45.37%,其餘女性學生比率較高的領域,也出現「層級越高、女性比例下降」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當世界先進國家將性別研究視為新興研究重點,政府卻將性別研究的公費留學刪除,與世界學術潮流背道而馳。
另一明顯現象出現在中小學校主管性別比,林以加說,中小學中有7成是女教師,但小學校長中,卻有7成是男性,國中男性校長有6成8,高中更高達75.3%是男校長,尤有甚者,五都中的台中市及台南市,市立高中職學校中,清一色是男校長,在在凸顯我國性別平等教育推動工作的成效,有待加強。
「台灣女科技人學會」監事,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高惠春表示,淡大化學系中助理教授級以上的老師超過20位,卻只有她這位女性教授,且即將退休,因此在提升理工系所女性師資上,政府應有積極作為,學會要求政府應規範缺乏女性師資的大專院校系所,在3年內(2016年底)至少聘任1位女性教授,讓選讀理工科的女性看得到未來;教育部也應在2017年3月婦幼節前,公布大學系所女性教授比例的進步狀況。
對於國際婦權專家提到台灣在婚姻及家庭面向上,對多元家庭仍存在歧視,同樣的歧視也在校園中造成無數悲劇;5月下旬中興大學即發生一位碩士生,因課程中飽受性別歧視而採取死諫的悲劇。
民間團體強調,在《性別平等教育法施行細則》中,明訂性別平等教育包含同志教育,但各級學校對同志教育工作,卻是國小推給國中,國中推給高中地不斷拋給下一階段,從實務經驗中發現,多元傾向多半從幼兒時期已萌芽,國中小學就有同志學生,因此同志教育及性教育在國小階段,就應全面啟動,如果教育工作沒做好,問題自然會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