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聯合國大會定每年的3月25日為「奴隸制和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受害者國際紀念日」(International Day of Remembrance of the Victims of Slavery and the 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紀念那些飽受奴隸制痛苦及因此喪生的人們,並促進世人認識種族歧視及偏見所帶來的危害,為緬懷受害者,聯合國在紐約總部設立一紀念碑,於2015年3月25日揭幕。
16世紀到19世紀時期,歐洲國家為爭奪海上霸權、經營殖民地(種植甘蔗農作等),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美洲原住民及歐洲的白人契約勞工,因不適應酷熱的環境、不堪負荷苦役,常染上熱帶疾病致死,殖民者後來發現黑人對熱帶疾病有很強的免疫力,成本又較低廉,葡萄牙、西班牙人便透過貿易或綁架等各種手段,將非洲人(包括婦女和兒童)賣到美洲大陸、加勒比海及歐洲充當奴隸,隨後英國、法國、荷蘭等也加入奴隸貿易。
大量的非洲黑人被趕上歐洲人的船隻,跨越「大西洋中央航線」,前往加勒比、南美洲及歐洲殖民地,為了大量運送,成群的黑人被捆綁在一起,在長達數個月的航行中,根本無法翻身、動彈不得,因過於擁擠、不衛生,船上充斥著垂死者的呻吟和疾病,由於販奴船條件惡劣,據統計,每6個人就有1人在航海途中餓死、病死。
倖存下來的奴隸,就被賣到勞動市場,「跨大西洋奴隸貿易」形成「三角航程」、「三角貿易」的「奴隸貿易制度」,販奴船滿載著槍枝彈藥、烈酒、馬匹等貨物,從歐洲港口出發,前往西洲海岸,稱為「出航」,用這些貨物和非洲商人換取大批的奴隸,接著橫渡大西洋,將奴隸送往美洲牟取暴利,此為「中程」,在美洲用奴隸交換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以及奴工生產的各種作物,如糖、煙草、棉花、咖啡和酒等等,運回歐洲銷售,稱為「歸程」。
而一次完整的「三角航程」大約需時18個月,奴隸販子一次航程即可進行3筆買賣交易,獲利約100%到1000%,主要貿易國為西班牙、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是人類歷史上最大、最殘酷的強制性遷徙,96%的奴隸從非洲海岸被販運到南美洲和加勒比港口。
「回歸之舟」,奴隸制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的永久紀念碑,2015年3月25日於聯合國紐約總部揭碑。 聯合國圖片/Rick Bajornas
1685年法國殖民時期還制定了《黑奴法典》,宣布奴隸為「動產」,黑奴貿易在18世紀達史上高峰,大約有2500萬到3000萬男人、女人及兒童被迫遠離家鄉,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女性, 除了承受強制勞動,還因性別和膚色飽承各種形式的歧視和性剝削,而光是「跨大西洋奴隸販賣」,在400年間約有1700萬人死亡,還不包括死於送往新大陸途中的人數。
經過英國下議院議員威伯福斯(William Wilberforce)及英國教會等反奴人士數十年的努力,英國國會終於在1807年3月25日廢除奴隸制度、禁止奴隸買賣,帶動其它歐洲國家廢除奴隸制,古巴和巴西分別在1886年、1888年廢除奴隸制度,多項關於奴役、販運人口和其他形式奴隸制的國際公約才獲得簽署,如1926年《禁奴公約》,包括《世界人權宣言》,禁止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和奴隸。
為追思奴隸貿易受害者遭受的苦難,聯合國大會於2007年12月17日通過決議,宣布每年3月25日為「奴隸制和跨大西洋販賣奴隸行為受害者國際紀念日」,並在2015年3月25日於聯合國紐約總部豎立紀念碑,是由海地裔美國建築師羅德尼•里昂設計的「回歸之舟」,提醒世人種族主義和種族偏見的危險。
但,廢除販奴制度數百年後,人口販賣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據聯合國估計,全球仍有2000萬至3000萬人受到奴役,包括約550萬兒童,聯合國強調,在21世紀,「就算是一個人遭到奴役,都顯得太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