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希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希望

文/主動脈(麻醉科醫師)

2018-06-26 11:30
急診室中,醫生放手一搏,畢竟每一個生命的背後都是無數的希望。示意圖/取自Pixabay
急診室中,醫生放手一搏,畢竟每一個生命的背後都是無數的希望。示意圖/取自Pixabay

病人28歲,工作的時候從高處墜落,受傷的地點就在醫院附近,救護車只花了四分鐘就把病人送到我們醫院急診室,病人到院的時候意識仍然清楚,沒想到準備做電腦斷層檢查的時候突然失去意識,同時心跳停止沒有血壓,急診科的醫師馬上呼叫創傷小組支援並開始心肺復甦術。

外科醫師用超音波做初步快速的檢查,發現病人的肝臟破裂,整個泡在一灘血裡,可能是低血容性休克導致的心跳停止,一般病人心跳停止後,我們會先急救等病人心跳血壓恢復之後,才開始評估病人存活的可能性,同時考慮要不要手術。但是像這種失去心跳血壓的第一時間就開始心肺復甦,而且懷疑內出血的病人,反正病人都已經死了,我們可能就會放手一搏,一邊心臟按摩一邊手術,希望控制出血點之後,心跳血壓可以恢復,尤其是病人還這麼年輕,頗有恢復的本錢。

外科醫師果斷地從病人胸骨下方切開到下腹部,這種術式叫做剖腹探查,意思就是出血狀況不明時,直接把肚子打開進去探查止血,為了快速找到出血點,所以傷口越大越好,傷口越大視野就越好,就有機會快速找到出血點,病人就更有機會存活。

只是出血遠遠比想像中嚴重,傷口打開之後,鮮血不斷地冒出來遮蔽手術視野,完全看不到哪裡在出血,外科醫師不得已只有先用紗布塞住加壓止血,同時另外一個外科醫師則用電鋸鋸開胸骨,分離出主動脈後直接用止血鉗夾住主動脈。

這是一種棄車保帥,避免玉石俱焚的方法,當找不到出血點時,先夾住主動脈,保留腦部的血液循環,放棄下半身的血液循環,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減少,出血量就會跟著減少,就有機會找到出血點;但是另一方面,因為下半身的血液循環減少,器官就會處於缺血的狀態,時間一久,小腸缺血性壞死,腎臟肝臟衰竭,甚至脊椎因為沒有血液供應也會壞死導致半身癱瘓,所以這個時間必須越短越好,基本上是一場跟時間賽跑的比賽。

另外一個問題是「恢復灌流的傷害」,當出血的血管被修復後,必須放開主動脈恢復組織灌流,但是主動脈被夾住之後,缺血的器官會開始產生酸中毒及有毒的代謝物,這些有毒的代謝物在放開主動脈恢復組織灌流之後會突然回到心臟,這瞬間有可能會造成心臟負荷太大無法代償而導致心臟停止。

果然放開主動脈之後,原本恢復心跳血壓的病人又再次休克,只見外科醫師透過鋸開的胸骨,手直接握著病人的心臟開始心臟按摩,又費了好一番功夫,病人才又活了過來。基本上病人已經死去三次了,每一次都被我們帶回來,這種情節只有在電影裡看過,或在教科書中寫過,沒想到今天竟然可以身歷其境,簡直就是一個神蹟!

病人的血壓心跳稍微穩定之後,我才注意到病人是一個女孩子,假若她醒過來之後,發現自己從胸口到下腹部整個被鋸開,有一個像拉鍊一樣的傷疤,不曉得該是一個如何心疼的場面。

當這一切驚濤駭浪的情節都被穩定之後,學妹突然對我說她也曾經看過民眾墜樓當場死亡,街上蓋著一條白布,她說她甚至懷疑她看到類似腦漿的東西。

我打了一個寒顫直說好可怕。

學妹說:「你每天看病人被開腸剖肚才可怕吧!」

我什麼都沒看到啊!我只看到希望...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