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打造一個能「喚起歷史記憶、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城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打造一個能「喚起歷史記憶、反映時代精神」的文化城

—回應柯P的「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

2014-09-08 13:23
柯文哲日前訪台北機場,主張全區保留。(民報檔案照,朱蒲青攝)
柯文哲日前訪台北機場,主張全區保留。(民報檔案照,朱蒲青攝)

台北市長的選舉從九月初的參選登記以來,開始進入如火如荼的選戰。從柯文哲醫師打出「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時,就吸引了不少關心台灣前途的選民,但是幾個月來,不管是柯p的發言、或新聞、或網站上,「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這句話不見了,只剩「改變台灣從首都(或台北)開始」,我們不禁要問「文化不重要了嗎?」柯p跟他的團隊,對「文化」的認知到底是甚麼?

記得上高中時(1970年代),有世界文化史的課,內容是有關各時期的哲學思想、文藝思潮和流派等,雖然只是淺顯的認識,但是那些大師的名字如盧梭、達文西、歌徳、尼采、李斯特、華格納、泰戈爾、雷諾瓦、徳拉克洛瓦等則如雷貫耳。當時,我們很單純的文化認知就是: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科技、醫學、經濟…的精神生活的沉澱,雖然文化史課程中也述及了改變人類生活的各種發明,但主要內容還是文學、音樂、繪畫、建築、思潮等,以及各時期的代表人物、創意、作品風格,以及對人類思想史的影響等。

到了二十世紀末期,我們對「文化」的概念擴充了,成了「生活就是文化」,於是有飲食文化、運動文化、集郵文化,甚至有街頭文化、罵人文化,也有「文化人」、「文化工作者」稱謂。文化無所不在,文化俯地可拾,人人皆可自稱文化人,人人皆可針對文化高談闊論。

事實上,文化不應該這麼簡約、這麼廉價,筆者嘗試為新的文化概念下個解釋:文化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智慧累積」,文化是那些「能喚起歷史記憶、反映時代精神」的事物與思潮,每個族群或一個城市都可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台北市如何成為一個有特色的城市?在於它有特色的文化,我們看看世界著名的城市,其吸引人之處,不在人口多寡、不在經濟活絡與否,不在每年有多少觀光客,而在於這個城市負載了多少人文藝術的歷史價值。維也納、巴黎不談,像德國的威瑪(Weimar),才50萬人口,卻是一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城,因為這個城市孕育了歌徳、席勒,而音樂家巴赫、李斯特,還有藝術家克列(P. Klee)、康丁斯基(W. Kandinsky)都曾在此創作了重要的藝術作品…!他們並非都出生於威瑪或終老於此。台北市是台灣的首都,不僅是台北人的城市,更是全台灣人的城市。

維也納、巴黎、威瑪不是一日造成的,西方的傑出藝術家也不是年輕時就有名、受肯定、注定名垂青史的,而是透過他們國人的評論、推廣、研究、傳承,才能推展至世界各地。美國人不會幫台灣人推展台灣文化,法國人不會,加拿大人不會,日本人也不會,只有台灣人自己努力。台北市握有最大的資源、擁有比其他城市更多優秀的人才,我們的文化絕對能站在世界舞台上,也絕對能讓台北市成為一個有特色的城市。

如何將台北打造成有特色的城市,就在彰顯「在地文化」,彰顯那些能「喚起歷史記憶、反映時代精神」的事物,而這些事物不僅是有形的建築、古蹟,還包含人物、音樂、戲劇、舞蹈、繪畫、雕塑等等。

我們不僅期待柯p能提出積極的文化政策,也希望連勝文能迎戰柯p,正視「文化才能彰顯首都特色」的議題。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