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兼具品質與價質的優質媒體」─《民報》網路報,歷經一年多的籌備,由將近300位股東小額集資成立,排除政黨、財團介入,於今(1)日舉辦的創刊茶會,《民報》董事長陳永興致詞時指出,《民報》創刊正是為延續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台灣社會、為受苦的人發聲的精神,這也是作為知識分子無可迴避的責任。學運期間《民報》網路單日瀏覽量超過20萬人次,下一個階段將向流覽人次突破百萬邁進!
包括前總統李登輝、前副總統呂秀蓮、前總統府資政彭明敏、康寧祥、前國策顧問黃崑虎、前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台聯主席黃昆輝、秘書長林志嘉、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姚文智、許添財、顧立雄、新北市新聞局長林芥佑、台中市新聞局長石靜文、前海基會秘書長陳榮傑、台大法律系榮譽教授李鴻禧、中研院社研所所長蕭新煌、世新大學教授李筱峰、詩人李敏勇等人都出席《民報》創刊茶會。
催生這個新媒體的重要推手陳永興,談起辦報的本念初衷時表示,《民報》在今年4月15日創刊,這一天也是日本時代《台灣民報》發刊的日子,在91年前的1923年,由我們的前輩林獻堂先生、蔣渭水醫師等人,為了日本時代台灣人的心聲、爭取台灣人的權益、提升台灣人的認同,發行了《台灣民報》。
陳永興指出,戰後林茂生先生曾主持的民報、吳三連先生創辦自立晚報、康寧祥先生發行的《首都早報》以及前副總統呂秀蓮的玉山周報,都是台灣人辦報精神的傳承;因此《民報》創刊,正是為延續台灣知識分子關心台灣社會、為受苦的人發聲的精神,這也是作為知識分子無可迴避的責任。
近一個月的反黑箱服貿學運中,年輕世代的表現,讓台灣許多人重燃對未來的希望與信心;陳永興說,也是在一年前,一群大學生發起反媒體壟斷運動,抗議目前中國資金及財團介入控制的台灣媒體生態,這也讓他更堅信應承續台灣人辦報的精神,讓《民報》成為一個不受報老闆、財團甚至政黨左右,完全代表站在為台灣人民發生的媒體。
陳永興強調,為了台灣的言論自由,許多前輩努力奔走解除報禁,但今日看來開放自由、百家爭鳴的媒體環境,許多人卻對「品質」存在疑問,因此他串聯並結合海內外關心台灣的朋友,期望建立一個媒體平台,在這個平台上,可以包容、超越各政治、利益團體的立場,完全站在台灣人民的角度,理性探討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種種問題,期待形成共識後解決各種挑戰及困難。
《民報》籌備期間受到多方人士的鼓勵與支持,不過陳永興也不諱言,期間也有人潑他冷水,認為在台灣辦報是「穩死」,勸他就算是「傢伙開到乾嘛未堪值」,但陳永興認為,台人辦報的精神應是一代傳一代,台灣人的聲音不能式微,尤其是謀求跨世代的結合,鼓上一代之力為年輕世代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雖然醫院的工作繁忙,但仍咬緊牙關以一年的時間,接觸海內外許多朋友,獲得約300人支持促成《民報》的誕生。
陳永興說,《民報》電子報已試營運3個月,尤其在3月學運期間,民報提供第一手的新聞,也得到極大的迴響,儘管單日點閱流量高達20多萬人,但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希望在場的人能代為宣傳,讓更多人知道並閱讀這個新興媒體,而未來兩三年,正是台灣關鍵時期,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努力創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