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NGO最冷寒冬!拒被企業河蟹、不拿政府補助 地球公民快發不出薪水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NGO最冷寒冬!拒被企業河蟹、不拿政府補助 地球公民快發不出薪水

今年「歹年冬」,慈善型的病友組織也哀鴻遍野,個人定期扣款的捐助戶大幅減少

 2016-12-12 22:05
地球公民基金會發出財務「告急信」隔天,仍參與協辦由高雄市文府國小等7個團體發起的「為好空氣而走」親子踩街遊行,支持長年關注的空汙問題,為環境議題向下扎根。圖/傅志男提供
地球公民基金會發出財務「告急信」隔天,仍參與協辦由高雄市文府國小等7個團體發起的「為好空氣而走」親子踩街遊行,支持長年關注的空汙問題,為環境議題向下扎根。圖/傅志男提供

12月10日,北南兩場遊行齊步開走,一邊是讓每個人都能自由愛與被愛的婚姻平權、一邊是讓每個人都能呼吸乾淨空的健康權。爭的都是基本人權,但25萬比1千,是兩邊場子人數反差,這與其代表的價值與意義無關,但卻現實地反映出,環境議題在台灣「巿場」,仍是一條孤寂的路。

由高雄在地出發、成立9年,轉型全國型基金會6年的地球公民,這些年來「包山包海」、「管電管廠」,10幾個人就要把全台灣每一寸土地、空氣,飛禽走獸、珍稀植物「負責到底」。前兩天,在官網發出「告急」公告,今年景氣冷到谷底,捐款短缺,定期捐款人數由去年980人減至892人,去年全年收入約為1281萬,支出約為1474萬,虧損約為193萬。年底前再募不到足夠的款項,可能連薪水都發不出來。

李根政:「我對不起同事」 碩博士員工為理想領低薪

這些年,地球公民基金會曾擋下大林電廠擴建案、讓中油高雄廠熄燈;守護後勁溪、霄裡溪,緊盯石化大廠、光電大廠;為黑面琵鷺守住牠們的家;一直與花東居民走在美麗灣、東海岸抗爭最前線。核電議題,換人換黨仍持續督促非核家園的路不能轉彎。

為了改善台灣環境生態努力,基金會自己生存的環境卻十分險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我對不起我們的同事,他們當中有從德國、法國留學的碩、博士,認同環境工作是國家百年大計,在各地蹲點就是好幾年,領的卻是低空飛過最低工資一點點的薪水,今年募款不佳,連年終獎金都可能沒有,未來的路怎麼走,還要看接下來的狀況。」

倡議型組織,因為民眾理解上門檻較高、也難以吸引「買贖罪券」式的捐款者。李根政說,地球公民不是光有「志工」投入就可以運作,「從議題擬定、進行研究、結合政策,與社區連結、和社會公眾宣導,再向政府施壓、遊說,非得要專業背景與訓練的人才執行,不是有『愛心』就做得來。」

環保被窄化為資源回收 台灣環境教育的失敗

無奈的是,許多單位、甚至政府,把環保簡化成「資源回收」,更壓縮了倡議型環團生存空間。李根政苦笑說,2012年在高雄駁二特區舉辦的「家環境藝術展」,吸引4、5萬人進場,他們順道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提到「環保團體」、多數民眾只想到「慈濟」,而認為「做環保」就是「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其實,這也顯示,台灣在環保教育的失敗!」

長年與財團、政府抗爭,為了維持公信力與立場,地球公民經年來拒絕承接政府委託案、也不收利益衝突的企業捐助。基金會透露,「這些年,其實都有包括南部大廠透過『管道』來詢問,『需要多少(錢),可以不要再管後勁溪的事?』。」這雖然讓地球公民財務維持更困難,但李根政強調,「我們的同事們,也就是因著地球公民這樣『乾淨』的空間和理想,才願意一起努力,這是怎樣都不能妥協的。」

事實上,寶島歌王郭金發今10月猝逝後,披露他原來生前關注環保議題,曾寫歌義助地球公民基金會,舉辦音樂會募款;當時基金會財務已出現窘況,但李根政不到最後關頭,不願發布「求救」訊息,咬牙硬撐,也不願拿郭金發過世的新聞藉機宣傳募款、「消費」這位對基金會有義情、有恩典的長輩。


李根政((右)說,基金會優秀人才長年領低薪,十分對不起同仁。圖/傅志男提供

第一個由國小師生發起的空汙踩街遊行,也讓人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圖/傅志男提供

倡議型組織募款難 殘盟也曾借貸渡難關

如今官網發出告急,顯示基金會面臨極大的危機。年關將近,員工當然也會擔心要面臨減薪的窘境、影響個人生計;但更讓他們提心吊膽的是,苦心經營的《礦業法》修法、阻擋棕櫚濱海、美麗灣渡假村等海岸開發案,近來積極調查揭露的農地工廠,甚至「告急信」發出隔天立即在高雄響應聲援、國內第一個由國小師生發起的反空汙踩街遊行等等,許多長年投入耕耘的工作會進度會因而前功盡棄、進度受影響。

2010年,靠著174位捐款人捐助,成立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的環保基金會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成功由高雄地方性的協會轉型。如今,台灣環境議題革命尚未成功,亟需再一次召喚「環保同志」,支持他們繼續堅持下去。

同樣是倡議型的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殘盟)對地球公民的處境最能感同身受,祕書長滕西華說,「我們都是做政策,捐款給我們的也很少,殘盟也不做政府委託案,只有申請公益彩券回饋金補助的研究案。而今年也很慘,一年募款金額只有500百萬左右,但支出大概要至少1000萬,大部分是人事費和業務費,如果有企業臨時抽腳不贊助了,就更慘,去年和前年同事的考績獎金就發不出來。幾年前也有理事長自掏腰包借款給基金會渡難關的事。進帳不足時,有時只有凍結人事,主管職除了去募款、也要負責研究案。」

今年景氣冷 慈善團體定期定額捐助人都減少

今年確實是「歹年冬」,連慈善型的病友組織也哀鴻遍野。

服務心智障礙者的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收入是少數有成長的,截至今年10月,總捐款3千6百多萬,較去年同期約增加了6百多萬。不過,基金會強調,「捐款總額成長是因為今年1-3月有全聯零錢捐的700多萬,若扣除全聯774萬、只剩2872萬,也是減少的。而且,捐款人次衰退很多,由4375人、減少到3536人,很多取消定期定額的捐款大都是經濟因素。」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也表示,今年捐款狀況真的很冷,筆數、人數、金額都掉,截至今年10月底,捐款較去年已經少了1800萬,過去年終前的「10到12月都是募款捐款旺季,今年不再,只能多跑跑場子、力抗不景氣。」

服務愛滋照護及疑似愛滋寶寶安置的愛慈基金會,因為募款狀況不佳,6月中已把收容成人病患的「恩典之家」收掉了,該基金會約7成支持者來自個人,今年狀況也不佳,募款較去年少掉了600萬,「多靠發票中獎和企業團體支持。」

從事新竹尖石鄉、雲南、越南少數民族偏鄉教育的至善基金會,靠7、8千名長期固定認養人支持,每年捐款在5、6千萬上下。企劃宣傳部主任王顥學說,但大環境真的很差,新的計畫幾乎很難推,「以我們今年初募的雲南幼兒照顧計畫為例,這是新的計畫方案,媒體宣傳該做的都做了,幾乎是沒有『動靜』,和我剛進至善時每一波募款能接到1、200通電話的景況差蠻多的。」


景氣不佳,各團體多靠活動及跑場抗不景氣。圖為日前在台灣舉辦的「台日傳奇球星OB賽」,
所得即捐給罕病疾病基金會,罕病兒于昕蕎(右二)代表基金會回贈畫作明信片給率領日本隊
來訪的旅日棒球巨星王貞治(右一)。圖/摘自讀賣巨人隊粉絲頁

如果您有餘力,請支持專業團體讓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好 
捐助地球公民 按此
捐助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 按此
捐助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 按此 
捐助罕病基金會 按此
捐助愛慈基金會 按此 
捐助至善基金會 按此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