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您在看本文前,務必先仔細閱讀過如何辦好一場五百人講座(上http://www.peoplenews.tw/news/f5975762-b972-417f-9155-9235d66f468e)以及(中http://www.peoplenews.tw/news/72453d20-94dc-46f9-8362-b30d258fe002)。本文的重點著眼於主辦單位、講者、聽眾如何建立強烈的connection。
請先回顧一下您過去參與過的演講。
主辦單位有些固然親切,但有些工作人員是不是一張撲克臉,虛應故事,行禮如儀?
講者固然口沫橫飛,無一秒停頓打混,可是,火樹銀花,好像在那兩個小時噴發後,就灰飛煙滅了?
聽眾聽講時好像全神貫注,聽完後還帶著些許感動,三天後,一切卻如昔,沒有任何行動上的改變?
其實,主辦單位、講者、聽眾如果無法建立強烈的connection,三方面都有責任。
以主辦單位來說,如果要進行一場和節能有關的講座,主辦單位可以事先請演講者「診斷」演講場地,「診斷」後,老舊的燈管更替為T5、T9,鹵素燈換成LED燈,廁所的抽風機與燈具分開成兩個開關,平常保持抽風狀態(詳見節能專家邱繼哲的作品《好房子》、《好房子2》)等。讓聽眾到了演講現場時,還沒見到講者,就先被低耗能高品質的環境給說服。(如果我們是在一個浪費電如昔的環境聽一場有關節能的演講,我想說服力一定七折八扣)
身為主辦單位,想呼籲聽眾改變,就要從主辦單位自身做起。
如果主辦單位要進行一場主題為《科技帶來便利》的演講,卻還是完全依賴紙本、電話、傳真來收報名,試問,這樣有說服力嗎?
身為講者,如果只是炫學、掉書袋,只是證明在演講的那一、兩個小時,他的嘴巴可以不停歇爾爾,離「有效溝通說服」,還差的遠,而這是很多大學者的通病,官愈大,愈沒人敢勸他,掌聲是因為大家景仰(或畏懼)他的官位,而不是他的演講內容真的打動人心。
好的演講誠如我的老師楊田林所說,要讓「不懂的人聽懂,懂的人更懂。」好的演講內容,要符合兩個條件:自己喜歡、聽眾接受。
而聽眾可以選擇把自己極小化,也可以把自己極大化。
過去的我,就是把自己「極小化」的聽眾,什麼叫極小化,就是只想跟講者在那演講的一兩個小時內有所撞擊,聽完了,我蒐羅到若干金句,就認為功德圓滿,逕自離去。
現在的我,是一個「極大化」自己的聽眾。
如果某一天朋友邀我去聽曼都董事長演講,我一定不會到了演講現場才開始問鄰座的陌生人說:「曼都董事長姓啥?」我一定事先去網路書店搜尋曼都董事長有沒有出過自傳,如果你真的跟我一樣做這個動作,你會發現,曼都董事長賴孝義還真的出過一本書叫《一開始就做對事情:曼都企業38年成功錦囊》,聽講前,就該熟讀這本書,提早到現場,爭取作者親簽的機會(請體諒講者結束演講需要休息、還要趕車),甚至更幸運的話,您還能與作者本人交換電子郵件。
日後,如果你有百思不得其解的跟美髮有關的問題,如果你問賴董,我想只有兩個結果。
曼都可以解決你的問題,你自己沒發現。
曼都會把你的問題(過去沒人解決)變成一個新的服務品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