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這一行,沒啥產值只有價值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這一行,沒啥產值只有價值

專訪長老教會雙連安養中心執行長蔡芳文

 2013-12-26 09:01

沒有一般養老院裡刻板的異味甚至於窒息感,走在坐落於三芝海邊的<雙連安養中心>,偌大的園區,花木扶疏,而往來擦身而過的,則是一個個帶著笑容的長輩們,反倒令人覺得像在逛一座「老人公園」似的。中心的蔡芳文執行長則非常親切地為我們一一解說分享。只是,一說到台灣的老人政策時,執行長的眉頭就皺起來了…。

傳統觀念視老人「無用」 大錯特錯

「問題在於機構、政府都不用心,」他說,亞洲做的比較好的是日本,而韓國這七、八年來政府強力介入也進步很大。「別將台灣拿去跟人家比,差太多,怎麼比較呢?」<雙連>幾乎是台灣長照機構的模範生了,但執行長還是自覺不足,認為跟日、韓仍沒得比!「『優等』只是個入門檻,但全台灣也只有十分之一長照機構評鑑優等」,「大家心態上就是把老人視為「無用」的文化,這樣子的老人照顧不可能好的。」

蔡執行長幾乎全部記得安養中心裡400多個長輩的姓名和個別狀況,所以邊走在院區裡和我們分享時,就有打不完的招呼和問候。「照顧老人這種工作,要有興趣啦,」「不然這一行除了『價值』,還真的沒什麼產值咧!」說著說著,連失智專區的阿嬤都知道他是誰,一定要走過來招呼一聲。執行長說能記得所有長輩狀況的秘訣,一方面是逼自己,一方面則是常常把他們擺在心頭上啦。

照顧老人靠興趣 歡喜做甘願受

至於「價值」,說起來很抽象,實踐下去就很清晰具體了。好比說:「幫老人家換尿布有什麼『產值』?沒有啦。但當你盡心照顧這位長輩時,就是在創造一份無可取代的『價值』!」蔡執行長做了這樣的比喻。核心則其實在於「實踐」,不同的宗教、信仰,對價值的實踐也許有不同的描述方式,但理路是通的,譬如說「歡喜做,甘願受」、「委身」、「神的愛,要從你的手掌中做出來」…,只是表達的語彙各有不同,但內涵則都直指藉由實踐去彰顯我們心裡信奉的價值。

<雙連>的硬體很不錯,也注意到許多細微之處,譬如一部電梯有七十幾個紅外線感應點,靈敏到長輩拐杖一到電梯就可以感應出來,又譬如法定一公尺高低差要用十二公尺長的距離去攤平,但他們就可以做到一公尺高低差用卅公尺去攤平,把坡度降至幾乎沒感覺的程度…。但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則還是蔡芳文執行長在我們告辭前說的:「我很難去說這裡要做到多好,但我有一個信念,就是一直努力做,要是有一天這裡不在了,會讓人家覺得很可惜…」壯哉斯言。

<雙連>是一個安養中心,十三年來維持極高的照護品質;未來,羅東聖母醫院的老人醫療大樓,則是涵蓋了長照安養與醫療的多重功能,還要成立蘭陽地區首座失智專區,責任很大,也同樣希望實踐一種價值,一種叫做將心比心的「親老」價值。(感謝「靈醫會之光」雙月刊授權刊登)

(小辭典)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雙連教會所附設雙連安養中心,坐落於三芝淺水灣海邊,後則依傍陽明山,西元兩千年正式啟用後,又接續完成第二、三期增建計畫,目前中心長輩有432名,其中失智患者高達66位。該中心曾多次獲得長照機構評鑑優等,為國內長照機構的重要的標竿單位。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