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捐贈口罩給美國丶歐盟丶南向政策國家,在國內雖有一些不同聲音,但是頗受國際的佳評,受贈國家重要人士也紛紛表達謝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中國大陸、歐洲、美國,全球九成以上國家受到波及,被視為百年最嚴重的瘟疫。迄今未有疫苖,未看到盡頭,方興未艾。
台灣由於政府、人民攜手合作,處置得宜,疫情控制尚可,受到國際肯定。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儘可能不外出等防疫措施之外,口罩問題成為此次疫情重要焦點之一。何時需要帶口罩,口罩的產量、分配等,一一浮現問題。SARS的經驗,台灣空氣品質,東方人的文化習慣,台灣人民養成帶口罩的慣例。今年元月中國大陸出現疫情之後,緊鄰的台灣全面戒備,雖然政府因為口罩產量不夠,加上專業判斷,認為一般民眾不必帶囗罩。
但是台灣人民掀起購買口罩風潮,曾經一罩難求,原先台灣日產口罩不及200萬片,依賴進口,尤其大陸地區。全球搶購,進口不易,唯有自立自强。政府一方面採取統籌分配政策,實施限制性實名採購制度,另一方面組成國家隊,全面生產口罩。經過兩個月的努力,目前日產1500萬片,成為全球第二產能國家。人民採購由一周三片,擴大為二周九片,網路線上登錄活動並行。
是否帶口罩,也隨著疫情發展,逐漸擴大實施範圍,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規定必須帶口罩。其實今年元月中國大陸開始疫情,台灣人民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十之八九已經帶口罩,人民較政府更早提前部署。政府目前規定除了搭乘大眾運輸工具、計程車等,人集中地區、無法保持社交距離等,仍須帶口罩。國內口罩產能大幅增加,俾使政府能夠採取此種措施。
任何民主國家,對於公共議題必然仁智互見。但是疫情肆虐,尊重專業,不宜人多口雜,不必要的政治口水,必受到批評。口罩既是疫區的戰略物資,由政府統籌規劃,理所當然。產商摒除本位立場,同心協力,口罩國家隊感人故事,成為媒體關注焦點。也在疫情之下,展現台灣人民的軟實力。自由經濟體系,產業界自行規劃設計生產,但是全球競爭激烈,政府與產業結合,在若干場域,仍然不可或缺。以往工業研究院丶台積電的實例,韓國丶中國大陸,部分產業國家隊(包括政府有效規劃、成為企業後盾,結合企業的供應、生產、銷售鏈等)。由此次口罩國家隊的經驗,疫情衝擊後的生產銷售結構巨幅改變,可以思考如何規劃更多類型的產業國家隊。
政府與人民的互動,在此次口罩問題,也出現新的型態。口罩在疫情時,係重要戰略物資。包含重大災變丶戰爭等非常時期,戰略物資的生產丶分配等,與一般時期大異其趣。台灣數十年太平盛世,未曾有相似經歷,2003SARS時,情況部分雷同,也未曾如此。政府在此次口罩策略,當然仍有値得檢討之處,但是非常時期,政府的危機處理能力、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基本生活需求,本來就是政府責無旁貸的天職使命。民主國家,人民更以此檢驗政府施政良否。
台灣疫情防治表現可圈可點,紓困振興在起步階段,考驗政府能力。口罩問題改變人民與政府互動型態,政策因應疫情變化調整,人民排隊購買口罩,超商藥局等展現社區基層橋樑角色。數位時代,網路採購口罩,全民健保制度,數位健保卡發揮功能。政府推動電子化政府、網路社會等,在此次疫情,發揮作用,也在疫情衝擊之後,政府、人民互動關係如何在數位時代有嶄新型式,頗値正視。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