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泥痕錄】我所知道的文化協會的蔡葛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泥痕錄】我所知道的文化協會的蔡葛

2019-08-21 18:17
1934年鹿港老街蔡葛印鋪前街景。圖/莊萬壽提供
1934年鹿港老街蔡葛印鋪前街景。圖/莊萬壽提供

鹿港第一間印舖、治印家、台灣文化協會鹿港讀書會會長。

鹿港街〈蔡葛印舖〉的這張相片,己成為鹿港歷史重要的印記。

是我最早將蔡葛與台灣文化協會連結!尋回蔡葛應有的歷史地位。

蔡葛是大我近半百的老爸鹿港朋友,較熟悉的一個。他的孫輩尚在,可惜在網路上沒有看到有關他的任何介紹,只看到蔡葛印舖日本時的領收據。

蔡葛,我父母和他們的朋友多叫他〈尾葛〉,可能因他是尾囡不得而知。他叫我的父母親「泉兄」丶「泉嫂」。我們姊弟叫他「葛仔叔」。他比我父親年輕,大概在1900年或前幾年生。幼入私塾,習書法。後拜名師李世順(國寶李松林之二伯)學刻花。當時面臨與先父一樣的環境,雕花一途,除起廟和富户起大厝外,謀生不易,必須改行。

二O年代,隨日本戶口和財產用印鑑登記制度化。有家產的人家都需要印章。蔡葛遂以他善書法的根底,改雕花為雕印仔,在五福街的魚脯街開店營業。當時刻印章,以字計價,收入不差。這正是台灣文化協會在中部活耀的時代。

1927年鹿港文協讀書會,由返台不久楊貴(逵)幫忙推動而成立,蔡葛擔任會長,理所當然的蔡印舖,成了讀書會的會址,先父當總務。大都是工藝勞動者,會員有四十多人。老爸留下給我的當年兩種書:楊貴譯的《馬克思經濟學》和淺丘次郎著、劉文典譯的《進化論講話》。我不知他們讀書的方式?是誰能夠教進化論?

今天台灣人可料到九十年前,鹿港的勞動者,在讀如此理論性的世界新知?

1929年楊貴和葉陶結婚,負責總務的老爸,向會員募錢,買一套背廣(西裝)作結婚的賀禮。(老爸到76歲,我結婚時才穿西裝)。

1930年台灣文化協會被解散,1934年,鹿港舊街拓寬,「蔡葛印舖」美術體的招牌重新掛上,「蔡葛印舖」聲名大噪,而成為鹿港歷史的重要印記。

蔡葛高大瀟灑,風流倜儻。約莫在這個時候,他看上了一位來自士林的風塵女郎。在那個年代台北近郊還是有窮困的女孩淪落風塵,而且流浪到中部。這位我懂事叫他「葛仔嬸」查某人,就是「葛仔叔」的細姨,長相廝守,與元配分居。雖然這方面老爸和他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價值。兩老和他們這對鴛鴦,仍然成為一生的挚友。因為與蔡葛交往,旁邊就有他夾手香烟的細姨〈笑仔〉,笑仔善良,關心我們家,我很喜歡她,我已經忘記她的姓氏。

蔡葛和原配陳氏好像生二子。長子蔡一鶴,仍承父業,亦為〈蔡印舖〉傑出的刻印家。「葛仔叔」與细姨笑仔,1938年生一個女兒叫瑞芬,大我1歲。

蔡葛並非豪門巨室,兩女、兩家之間,難為夫、難為父,家庭爭端迭起,大姐說都是我父母去當公親。

1946年冬,莊家搬到台北,蔡葛仍刻印為生。其後經228國民黨撤退台灣,鹿港老厝,被軍隊破門佔住,老爸台北失業,舊宅乃託友人梁登銘(開木工廠)及蔡葛代賣。我留有蔡葛 1953年9月7日寄老爸一信,用筆蒼勁有力,年代用西元,不用民國。 他原住的鹿港老街,已被改為中山路了。(見上圖)

我小學時就喜歡畫圖、雕刻,常會動用老爸從鹿港帶到台北一套雕刻刀。葛仔叔送我他親刻的兩粒「莊萬壽」的印仔,小的是木頭大的是牛角。(見上圖我圖畫中的印章)

約 1960年後,蔡葛、笑仔與女兒瑞芬, 三人搬到台北。後來女兒結婚,住在景美橋頭開一家燃料油店,我與父母還去過。記憶中他們沒有談社會和政治的問題了,還是恐怖的那年代。同時也去過笑仔在士林的娘家。蔡葛已經終止了治印的生涯。一個日本時代的刻印家、社會的行動者,戰後一切蒸發,他默默的走完了一生。他哪一年病逝,我已忘記,是否1970年初?

蔡葛是一個台灣有文才的藝術家,也是浪漫的社會運動家。他長期離開元配妻子,家中没留下什麼遺物文獻。1986年我到鹿港郵局附近的蔡印舖,訪問仍在刻印的長子蔡一鶴,說家已無其父一物了。所有會讀書的人,在恐怖的時代書都燒光了,何况他並不住元配家。

我所知太有限,然此刻世界曾與蔡葛交談過的,可能只剩下我一人。我為他留下片段的故事,是我的責任。尤其更要為台灣非常重要的台灣人物記錄一絲的歷史痕跡,期待有高人補充。(2019年8月21日杭宅)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