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注研究台灣的華盛頓新智庫相繼成立 為台灣發聲!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注研究台灣的華盛頓新智庫相繼成立 為台灣發聲!

 2016-08-28 13:28
全球台灣研究所網頁截圖。圖/美國之音 Voice of America,VOA
全球台灣研究所網頁截圖。圖/美國之音 Voice of America,VOA

去年底,名為「台美關係研究中心 (The Institute for Taiwan-American Studies, ITAS)」的智庫在華盛頓成立,3月中在國會山舉辦了首次研討會,前台灣行政院長江宜樺在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並分析了1月台灣總統選舉結果的意涵。

幾個月後,另一個「全球台灣研究所 (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也在華盛頓成立,並預定在9月中舉行首場研討會,演講人包括國會議員及官員。

前台灣副總統呂秀蓮5月初訪問華盛頓時,曾經在一場座談會中透露這個新智庫正在籌備中的消息,並且還當場介紹了預定出任該智庫執行主任的蕭良其。

蕭良其曾任詹姆斯敦基金會《中國簡報》(China Brief) 編輯,也在2049項目研究所做過研究員,撰寫過多篇有關中國解放軍和美、中、台相關的國防安全事務文章與報告。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3月為全球台灣研究所的設立發起募款,並且在給會員的信中提到,這個智庫在紐約台商黃文局捐贈2千多萬美元,在華盛頓市中心智庫雲集的杜邦圓環附近購買一棟建築之下而設立,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前會長賴義雄也將出任新智庫的首任主席。黃文局長期資助台灣反對運動,曾被台灣《商業週刊》稱為「民進黨人士重要金主」。

雖然華盛頓已經有多家智庫,例如布魯金斯學會、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等都有關於台灣的研討會,不過這些智庫對台灣的研究多半附屬於中國或其他亞洲項目的一部分,並非完全以台灣為專屬研究的智庫,在2016年總統選舉台灣經歷第3次政黨輪替後,有更多人認為,民主化的台灣並未得到與其地位相稱的應有重視。

「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董事之一王福權說,該智庫是美國首都392家智庫中唯一專注於台美關係的研究平台,智庫官網也稱,要「致力於由學術觀點研究台美關係政策與決策過程,同時亦藉由政策分析影響美國對台外交輿論與政策執行」。

台美關係研究中心董事長為華盛頓企業家王燕怡,本身是國民黨籍的王燕怡長期支持國民黨政府,在這次總統選舉也擔任過「大華府洪秀柱後援會」召集人。有台灣媒體報導說,由於國民黨選後士氣低落,這個才成立不久的智庫也因路線之爭正在內部「鬧分裂」,不過仍有成員在積極安排,邀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及前總統馬英九訪美。

雖然 ITAS 資金來自挺藍營人士,GTI 資金則來自挺綠營人士,不過熟悉智庫設立背景人士告訴美國之音,GTI 的宗旨在於「超過黨派辯論與路線之爭,提高對美台關係與政策的理解和能見度」,GTI 歡迎與其他智庫交流合作,包括有藍營背景的智庫在內。

這位人士還說,「全球台灣研究所」關注的議題包括即將屆滿20周年的美國對台政策檢討、美台海洋議題合作、能源安全、網路安全等,此外,台灣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例如台灣與緬甸的關係,也是值得分析研究的主題。

GTI 官網說,它是一個旨在加強美台關係、接觸台灣的政策孵化器。

近來在華盛頓設立的新智庫還包括極為低調、鮮為人知的「中美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hina-American Studies, ICAS),其執行主任洪農為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所長。洪農在南中國海仲裁案的問題上曾經數度在華盛頓研討會上就中國官方立場發聲,不過美國《外交政策》網站7月8日一篇文章說,除了美國智庫界一些研究中國的少數專家外,幾乎沒有人知道這個「中美研究中心」。

文章說,這個智庫成立的理由是要引起注意、影響決策人士並加入華盛頓的討論,但它產生的影響卻不大。文章援引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的話說,「顯然會有人懷疑他們是否扮演情報搜集的角色,但他們也並不積極。」

文章指出,與中國智庫相比,美國智庫的最大不同在於其獨立性,儘管中國智庫看重他們與政府的緊密關係,但他們也因此而受到思想上的限制,無法對權力說出真相。


本文及圖片均取材自美國之音〈華盛頓新智庫相繼成立為台灣發聲〉,謹此致謝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