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焦土表決大戰,昨晚因議事人員病倒而暫告一段落,但現在至臨時會結束還有35個小時,情勢依然劍拔弩張,早上黨團協商破局更增添不確定感,僵局將如何化解?
上午協商後,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書記長陳亭妃、立委莊瑞雄、鄭運鵬等人向媒體說明,柯建銘光是「協商」二字就說了不下20次,姿態也拉得很低,希望國民黨回到協商來,而陳亭妃則強調「國營事業如果說得不清楚,或預算有浮編的,我們也願意支持國民黨的刪減或凍結案,我們是持開放的態度,不希望今天監督預算變成議事糾葛」。
兩人的談話似乎意味臨時會結束前,就算處理不完,「協商」(或者說「喬」)將取代表決大戰成為主戲。而國民黨團上午協商後黨團大會也回應,下午會出席朝野協商。
依目前對立形勢發展,要發動焦土表決戰的國民黨「主動示好」幾乎是不可能,就如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所言,重點在於協商,但協商絕非全然讓步。因此國民黨把院長蘇嘉全罵個半死,蘇也反擊老K「糟蹋立法院」幫柯營造了白臉空間,兩人深知最後要讓國民黨的焦土抗爭破功,拉到談判桌是唯一方式:也就是靠協商來脫離戰場。
2000多項的國營事業預算,國民黨提案當然讓時代力量與民進黨啼笑皆非,但那又豈是藍委「好戰」願意丟的臉?重點在於他們背後仍有二、三百萬的支持者等著看他們演下去:即使黨產一役輸了,我們還能跟民進黨戰預算;即使這次臨時會輸了,我們還能下次臨時會、院會再戰…。藍委們這樣搞能撐多久不得而知,但國民黨確實面臨生死存亡之際。
民進黨身為執政者,要看到的不是「35席實在太多了」,而是身為執政黨,即使這些國民黨「鐵藍」支持者的票當時不是投給你,但怎樣才能讓整個社會進步,讓這些「鐵藍」也能由衷佩服、支持,這樣才能真正瓦解國民黨;利用國會人數優勢佔點口頭便宜,對執政長遠而言未必有好處。畢竟蔡總統上任時強調改革,也強調溝通與和解,這才是行政部門該思考的工作。
也因此,作為執政黨的立委也必須換個角度思考:首先,如果這些國營事業預算有不合理的地方,不管是誰編製的,該砍就要砍,這不是向國民黨低頭或讓步,而是蹲下躍起的開始。不過就是換個方式來教訓35席的國民黨,民進黨團何妨說得更清楚一點?
其次,當行政部門獲得授權(例如黨產立法)之後,該出手溝通的是行政部門,綠委們其實不必把責任擔在身上,反而該督促行政部門做好改革。
第三,諸如「一例一休」等高度爭議法案,民進黨立委應在下次臨時會前廣邀行政部門參與公聽會,讓勞資難聽話一次講清楚,行政部門也須概括承受,否則放任綠委作為「金甲部隊」在前線和國民黨叫陣,只是拖垮國會和立法效率。行政部門要懂得「做球」的藝術。
協商和表決,說穿了,不過就是「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這原則沒法改變,但怎樣讓「少數」認同或支持你這個「多數」,才是多數要認真考慮的。這些都是2年後,乃至4年後的選票基礎。如果行政部門躲在綠委們背後,隔岸觀火的心態,民進黨在立院贏了幾千次表決又如何?
既然溝通要花時間,國營事業在臨時會過關似又沒得解套了?但那又何妨?在民進黨多數優勢下,要翻案隨時可翻案,且預算案就算是凍結住沒結論,該預算在一定時效後仍是生效,幾千個預算案頓時成為意氣之爭的「假議題」,既然國民黨號稱要監督,那就請他們先提出幾個要砍要刪的,這不是做不到。
當然,最好是朝野共識把「肥貓」順手砍了向人民交代,人民也會記得綠營執政「砍肥貓」的成績!砍「肥貓」也有助於整體國會監督,讓立院新會期審查行政部門編定明年度預算時有一套更加合理的標準,藍委若又亂杯葛、亂砍,鬧出垃圾提案的笑話,別說表決的劍繼續出鞘,相信黨產還沒抓光時,支持者就跑個精光了。由此來看,協商的威力並不比表決要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