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年代,以出口為導向的所謂「經濟起飛」,牽動了台灣社會的轉型。這個時期,政府開始投入軟、硬體基礎建設。其中,為了提升環境衛生,每日定時定點從事家戶的垃圾清運,小百姓咸感稱便。
清運家庭垃圾,還附帶一項有趣的特色──垃圾車沿路播放鋼琴曲「少女的祈禱」,提醒住戶及時出門傾倒垃圾。除了週日,無日無之,而且數十年如一日,至今大街小巷,影音依舊──不折不扣的服務到家。雖然垃圾車和鋼琴曲的連結,令人感到突兀,却不失創意。至於是誰的點子?恐怕少有人知曉。原來這是出諸台北市升格院轄市後的首任衛生局長王耀東博士的突發奇想。
這樣一段鲜為人知的小掌故,是得自他的哲嗣王國照教授,在他半自傳的杏林隨筆「重披白袍」一書中略為提及,才揭開謎底,否則就要以訛傳訛,眾說紛紜的「不知伊于胡底」了。
王耀東博士民國四年三月十一日出生於彰化。他的父親王倫光醫師就讀於台大前身的台北醫專,畢業後在彰化老家行醫。有一次半夜騎車去病家往診,不慎跌落路旁的池塘溺水,得年三十五歲。父親的早逝,使身為長子的王耀東,深體寡母茹苦含辛之不易,自此即知惕厲奮發,並做弟妹榜樣。而為減輕經濟負擔,他甚至選擇學程較短的醫專就讀而放棄進醫學院深造。這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
但後來憑藉自己的力爭上游,終於在1938年獲頒台北帝大醫學博士學位。嗣後在195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公共衛生碩士;復於1960年赴英國倫敦大學兒童保健院但任研究員繼續攻讀。自1945-1976年一直是台大醫學院的兼任教授。1960年起在台北醫學院擔任教席近五十年。1958-1976年則受杜聰明博士之邀兼任高雄醫學院教授。
王耀東博士早年困學勉行,在家族間傳頌一則令人動容的小故事。他為了幫大弟,么弟也能考取他就讀的台中一中,除隨時督促他們課業,還不惜犧牲他個人的休閒娛樂。想不到他第一次上電影院,竟是在么弟考取台大醫學院後,他才舒了一口氣,放心地享受他生平的第一場電影。雖看似小事,卻也不落言詮的看出他的決心和毅力,洵非常人所能及。
台北醫專畢業後,王耀東即追隨杜聰明博士一方面鑽研藥理,一方面從事飯匙倩(眼鏡蛇)蛇毒研究,曾一度想以蛇毒對神經的影響,做鎮痛藥的研發實驗。在此同時,他也在杜博士設立台灣總督府台北更生院擔任醫局長五年之久。台北更生院是為專治鴉片癮者而設置。肇因中英鴉片戰爭清廷戰敗,英商公然將鴉片輸入中國。日本據台後,除由國外輸入鴉片,更在台灣密製生產,甚至鼓動游民在廈門、汕頭開設鴉片煙館,誘民吸食,賺取暴利。
據文獻指出,日據時代台灣吸食鴉片人口高達二十餘萬之眾。當時留日學生驚覺鴉片之危害,勢必導致亡國滅種。因此大聲疾呼同胞拒毒,並籲請當局停止發放吸食特許證,以杜後患。杜聰明博士趁國際聯盟第三十四回理事會決議,將派員調查遠東鴉片吸食情形,即向總督府提出「鴉片癮矯正治療醫院設置建議書」,獲得總督府同意於1930年成立「台北更生院」,由杜氏負責管理。更生院擁有180個病床,前後維持了十七年,共有11.489名患者獲得成功矯正。於此可見,杜博士和王耀東師徒二人都是反毒行動的先鋒。
在為鴉片癮者實施戒毒期間,王耀東跟隨杜聰明致力於鴉片生物鹼的藥理研究,首創「微量嗎啡成分定性定量檢查法」,只要檢察患者的尿液,即知有無吸食或施打嗎啡。因其方法簡便準確,更為世界各國所採用。回顧前塵,杜聰明和王耀東師生致力於鴉片煙毒的戒癮,不啻在台灣醫療史上留下一個值得驕傲的重要里程。
王耀東是一位治學嚴謹、品格方正的學者。他深得民選市長高玉樹的賞識,1967年將他從台北醫學院拔擢出掌市政府衛生局。他行事剛正、不善酬酢、在九年任期內,孜孜矻矻推動婦女與兒童健康保護、查緝偽冒劣藥、建立抗生素管理機制和加強校園衛生。除外,他也積極致力於與國際衛生組織合作。1968年至1970年間即奉派出席第21-23屆世界衛生大會代表,那時台灣還沒有退出聯合國,王耀東是以中國代表的身分與會,具有創始會員國的地位,對提升台灣醫療與國際接軌發揮了先聲作用,自有其不凡的意義。
王耀東在朋輩中是出了名的「一絲不苟先生」。日文的「先生(せんせい)」一詞,除一般尋常的禮貌稱謂,也可以做為推崇賢哲之士的敬稱。而他的這個名號即是得自他長期的實驗室修練培養出來的。因為這樣的性格,他奉行Do the right things的處世待人原則,只要是對的,一定堅持到底,絕不妥協。也因此使他在人際上往往吃悶虧。他有個北醫的門生洪清霖教授,是北醫第一屆校友,也在北醫走過風風雨雨的四十五年。他從英國修習公衛歸國即返母校擔任教席。他特別推崇王耀東博士是影響他最深的人,也是「恩重如山,生命的貴人」。
王耀東博士是一位忠厚篤實的學者,即便退休養老還是不減對社會關懷的熱情。有一次他從外電報導獲悉美國年輕人感染毒癮日趨嚴重,已成為難以收拾的社會大問題。於是親自寫信給雷根總統,把他過去治療毒癮患者的經驗及實際建議作成計畫書寄給白宮。至於有沒有發生作用,則不得而知。但以一個七十多歲高齡的老者,仍秉持痌瘝在抱的醫學大愛去善盡醫者的天職,去擁抱每個病苦的生命,怎不令人感佩!
誠如他的長公子,旅美四十載,曾是維吉尼亞大學骨科學權威的王國照教授所言,他的父親留給他的言教和身教,都成了他人生的寶貴資產。王國照於新禧年回到闊別半甲子的高醫母校主持甫升格為醫學大學的校政,大力興革,帶領這所走過半世紀的南台灣醫學重鎮融新匯舊,打造開放、進步、具人文關懷的校園文化。這樣的氣魄,何嘗不是得自他的父親王耀東博士人格特質的真傳。
王耀東博士1938年與台中縣清水鎮名媛蔡瓊姿女士結婚,育有三子六女。1995年12月29日晨因心肺衰竭去世,享年八十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