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川普,拜登和台灣——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應該是競選議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川普,拜登和台灣——美國對台灣的承諾應該是競選議題

2020-08-18 15:38
台灣會成為美國選舉的重要焦點,也很有可能成為9月與10月間三次總統辯論(9/29、10/15、10/22) 與副總統辯論(10/7)的焦點議題。不管美國大選誰勝誰負,台灣都是贏家,值得關注。圖為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The Editorial Board)8月14日發表社論。圖/擷自華爾街日報網站
台灣會成為美國選舉的重要焦點,也很有可能成為9月與10月間三次總統辯論(9/29、10/15、10/22) 與副總統辯論(10/7)的焦點議題。不管美國大選誰勝誰負,台灣都是贏家,值得關注。圖為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The Editorial Board)8月14日發表社論。圖/擷自華爾街日報網站

本文的主標題和次標題都是華爾街日報編輯委員會(The Editorial Board)於8月14日發表的社論的標題。該社論當然代表華爾街日報的立場。這是美國主流平面媒體少見的、開門見山的以台灣為核心、支持台灣的社論。該社論言語非常直白,社論論證中所透露的訊息也非常值得台灣人參考,值得把全文翻譯下來。全文如下: 

中國共產黨對香港打壓之險惡日甚一日。中國本周對民主人士的圍捕,包括報紙發行人黎智英在內,是對曾經是自由都市的香港最晚近的攻擊,而且北京的強硬派視台灣為下一個戰利品。由於之後的四年中(美中間)就台灣攤牌的可能,美國對台灣承諾的本質,在2020的總統的選戰中,不應只是順便帶過。
台灣對美國太平洋聯盟的重要性長久以來各界已有認識。假如美國容許台灣落入北京的控制—正式的或實質的—其他國家像越南就會懷疑美國對他們獨立自主的承諾而向中國靠攏。假如北京更進一步掰開美國悠久的盟友如日本,那麼中國共產黨成為區域霸權勢必輕而易舉。
撇開傳統的大戰略不談,台灣本身因為巨大的科技能量,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植根於台灣的台積電是世界半導體製造的領導廠商,而且正在穩固其領導地位。它的股價入夏後急遽上升,而美國的英特爾最近宣布可能退出晶片製造市場。這使台灣立於美中科技對抗的中央位置。中國志在領導世界的高科技產品,但是卻須依賴台積電的晶片。美國也在追求台積電;台積電最近宣布可能在亞利桑納設廠製造。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使得華為不得購買使用台積電的晶片。政治學者Graham Allison(譯註:就是那位鑄造「舒西德底陷阱」一詞,認為美、中不免一戰那位哈大學教授)甚至臆測北京可能以科技對抗為由,用武力攻占台灣並控制其旗艦公司台積電。
這就與美國政治有關了。中國一直在台灣周邊加緊軍事演習,下任美國總統可能面臨因裹脅或不同程度的攻擊所造成的高度的國家安全危機。
川普政府已經提供了它的政策方向。在歐巴馬政府拒絕之後,川普批准了對台灣銷售F-16戰機;在飛彈、水雷之外,也考慮銷售海衛無人偵察機。本周末川普的衛生部長阿札爾訪問了台北;這是少見的、意義重大對台灣的部長級支持。
但是川普總統對諸多盟友的交易式的關係讓有些台灣人感到憂心。他對軍事裁員的衝動—包括威脅從南韓撤軍—也可能使北京更為大膽。
拜登政府在這方面可以採行的建設性的步驟,是參加並且重啟跨太平洋夥伴協定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的談判來加強與盟友的關係,同時理出一條台灣可以參加的路。中國不是TPP的成員,川普則是退出這個協定。
一個主要的問題是,拜登是否會走回歐巴馬的老路,因為怕冒犯北京而與台北保持較疏遠的關係。拜登的頂尖外交政策顧問、可能在拜登政府出任要職的Antony Blinken在5月CBS電視訪問時說他希望美國在對中國與對台灣的關係中「把那個平衡找回來」(get that balance back)。對於拜登是否會接蔡英文總統的電話,他不願表示意見。
拜登先生在外交政策的鴿派脾性已有幾十年;在2001年當小布希總統說假如台灣受到攻擊時美國會出面防衛時,拜登先生出面提出指責。但是美國多數民眾與菁英對中國的看法因北京更公開的侵略性已經改變。拜登政府國防部長的一個熱門人選Michele Flournoy最近就曾為文提出西太平洋美國遏阻力量的必要性。
在善意溫暖的陳腔濫調之外,總統候選人應該被要求
解釋他們對台灣的看法。這個島處在強權對抗的中心,美國選民有權知道下任總統要如何處理。

以上全文譯完。

種種跡象顯示中國政策一定是川普的選舉議題,而且是貫穿瘟疫、科技、貿易、就業、經濟、網路、國家安全的交集議題。這也會使得台灣成為美國選舉的重要焦點,也很有可能成為9月與10月間三次總統辯論(9/29, 10/15, 10/22)與副總統辯論(10/7)的焦點議題。不管美國大選誰勝誰負,台灣都是贏家,值得關注。


華爾街社論提出川普與拜登兩位總統候選人應該提出他們對台灣的看法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民報合成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