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村村」與權貴的源流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村村」與權貴的源流

  2014-07-31 10:36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筆者貫通市井操用的「台灣話」,而且童年生長在祖父主宰下的地主家庭,對台語漢字的認識耳濡目染不在同學之下。故然我自認台語是「一流秀」(秀音水)外,學習科技的背景及外語也成為硏究台語漢字的特殊學歷。比起胡漢語的中國普通話,閩南系台灣話確實古老,雖然它參雜少量百越或是台灣平埔族殘留的土話及外來語;台語的主流可以說是蠻(閩)漢語。這個見解完全無礙於台灣人獨立自主的政治主張,排除「流寓政府」的權貴觀念,修理郭冠英一類無恥的「高級外省人」,漢字文化也是台灣文化的寶貴資源。

台中吳坤明先生對台語漢字的研究,有他獨到之處。他相告「睏晝」(音khun2-tau3  )正字是《論語》中的「寢晝」(chhim2-tiu3)。這一個詞彙可以簡易的用語音變化印證。另外一句是土俗的鄕下人,閩南系台語用疊音形容詞,叫「村村」音[song3-song5],擬注音符號[厶ㄛㄥˊ],與日文發音一樣。我同意他的推測,因字義與通俗的漢語一致。問題是字音;「村」字音,台語漢字音有文音「川」[chhuan](ㄘㄨㄢ)及近白話的「春」[chhun](ㄘㄨㄣ)。命名「村」字很普遍,但不悉這個字有漢字文讀音「宋」「送」或「爽」的白話音。

日本漢字音來自中古或是近古漢語,日本人治台僅有五十年,「村村」必然是閩南話。為追求解釋這個語源本字(etymology),我動腦甚久。漢字90%以上是形聲字,「秀才不識字讀半邊」,一半或近50%可能率是對的,另外的40%可能有音變,查詢字典後,變化常在語音學上可以推測的領域,其餘十分之一的字音,則靠它的歷史。印歐語系雖然與漢藏迥異,人類語言文字的理念與演化却有不少相似之處。本來漢語的語言學,如聲韻的「反切」注音也是隨佛教傳入中土而創作的。歐洲語言中,西班牙及德語的字音全如拼音,法語文字發音也較有規律,獨英語讀音不照拼字,英語的正書法(orthography)是表示該字的歷史而已,不是讀音。帆船叫yacht,不會此字英語發音者,不悉它是源自荷蘭的借用字,日本的外來語,發音大致相近。

「村村」的固有發音是怎樣?日本諸橋轍次編「大漢和辭典」,常是我漢字治學的好工具,但筆者遠離久違大學圖書館,手上雖然有《廣韻》、《説文解字》及少數古籍參考書,近年來網路已然是快速的文献搜索工具。綜合結果是古無「村」字,它是「邨」的俗字,中型日本漢字典則說「村」是形聲字,即是木形寸音。這個簡單的形聲字,現代學士或是博士雖然都遠不及晚清「秀才」,也會明白的。日語「寸」[sun/ㄙㄨㄣˋ](音如英語soon)「村」[song/ㄙㄛㄥˋ](讀若英語song),聲母同為[s]或[厶]但是網站文献從《康熙字典》到眾多詞典都無[s/ㄙ]首音的根據,卻強調古字是「邨」,苦無解答。

日前閱讀京都大學教授宮崎巿定著的《亞洲史論考·中卷》(1976年朝日新聞社刋行),書中有「中國村制的成立」一文,內載「村」是 「屯田」的由來,故有「屯邑」,好多羊成「群」,好多邑成「郡」。屯邑兩字合成一字就是「邨」,或許「聲」與「義」的演化而變「形」,以俗字「村」替代。同書有一章「六朝時代江南的貴族」,談及由華北逃亡江南的東晉政權,其性格與台灣國民政府相似,兩個都是「流寓政權」。遷都建康(今南京)的東晉軍事政權,以王導、謝安等貴族為首的集團及其附庸不必納稅。白先勇的「台北人」扉頁即引用唐詩「烏衣巷」一首,下句曰「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誇示統治階級的外省人比喻貴族的堂前燕,台北僅是避難的百姓家,可見外來權貴的幻想與驕傲。

筆者初目識「邨」字是新北投的老旅社「逸邨」,它曾是負盛名的溫泉旅館,早年日本人所經營的「星乃湯」(Hoshi-no-yu) 。不少日人歸還的國有財產現在產權不明確,或變成民國「權貴」所擁有,包括陳濟棠將軍的「固有」墓園。言歸本題,台灣人叫「逸邨」作「逸村」,筆者年少時感到迷惑為何不是北投山頂的大屯山,「屯」字相近音相似的[tun/ㄉㄨㄣ]?古字典說邨字是邑形屯音,有[t/ㄉ]及[ch/ㄘ]的聲母(首音),獨無[s/ㄙ]音。很多閩南系台語漢字及日語漢字音都比普通話(即是胡漢語)近古漢語,大和民族是善於吸收外來文化的,日本的漢學基礎深遠堅固,故日本話的「村」漢字音必有其源由。

用「屯」旁作聲符的常用字不多,有頓、飩、炖、鈍等(沌音也是)。我頓悟有同邊旁的常用字「純」是例外,台語文讀音是[chhun5/ㄘㄨㄣˇ]與「村」同音,或是白話音[sun5/ㄙㄨㄣˇ](音同台語「巡」)與[song5]同調,古代「沌」字可通「純」。故「邨」及「純」兩字的字體(形)及古音(聲)都接近,也有罕見的「屯」邊旁幾個字,發音近「純]音。聲旁表音的研究過程中發現「盾」聲旁有類似的現象,可有[tun]如「矛盾」,也可有古[sun]音,後者有形聲字「循」,如「因循」一詞。

很多「失寫」的台語漢字,除了閩南或台灣口語,如女性「仔姆」(cha-bo 查某)或是共軛詞(釋意複合詞conjugate compound word)「阿立祖」(alit)以及外來借語等等,苦心去硏究未必是「有音無字」。果然我找到鄉土話「村村」原來是「邨邨」古音,就是[song-song]的字源!關鍵是「邨」是「村」的本字。疑慮倒是推廣母語書寫的實用性,這是台語研究或是語言學的哲學問題。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