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專欄】《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再版補記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專欄】《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再版補記

2020-08-26 12:50
2020.8.11陳永興醫師《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新書台北場發表會。圖/陳惠卿
2020.8.11陳永興醫師《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新書台北場發表會。圖/陳惠卿

我很感謝上帝的恩典,讓我可以渡過健康的70 年歲月,《我的人生交響曲:陳永興七十自述》出版之後,承蒙許多厚愛我的長輩、同伴、年輕朋友喜愛,很快地出版社通知我要再版,是否補記幾句話?
     
我首先要謝謝玉山社用心舉辦了新書發表會,讓我可以見到許多老朋友、好朋友,大家齊聚一堂互相請安,也回憶起一生當中各個不同的階段,共同為台灣社會打拼、奉獻的點點滴滴。能在人生交響曲的不同樂章中,共同奏鳴出美妙的聲音,這些人生知己和戰友的感情是我人生最大的支持力量,也是人生走到70 歲之後最美好的回憶。
     
書要再版之前,我無意中翻到65 歲那年準備從羅東聖母醫院退休時出版的書籍《感動就不遠》(書泉出版,2015.11),裡頭有老友吳念真和林逸民兄寫給我的留念文章。這些內容和心情現在讀來,還是非常讓人感動,也很適合放到這本人生70 的書中,所以就把這兩篇文章補放到附錄,與各位讀者朋友分享。
     
在出版這本書交待了自己的一生之後,真的有了想要完全退休,將台灣交給年輕世代的想法。尤其在出書之前聽聞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辭世的消息,我在感傷之餘,內心更充滿懷念與感恩的心情,也不禁有了「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的感嘆,是以為再版後記。—2020 年8 月18 日


(右起)陳永興,吳念真。圖/擷自羅東聖母醫院臉書

祝福我這位要退休了的老朋友

文/吳念真(知名導演、作家)

我認識陳永興院長30 年了,我們以前在台北市立療養院是同事,他是我非常敬佩的人,他是台灣少見的醫師!我有一陣子還想幫他寫篇小說。他是滿好的人,在唸醫學院的時候,就每年暑假都到山地服務;在市療當醫師時,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那時候他很年輕,讓我很佩服,真的非常非常佩服。

譬如說,有一些私人精神醫院的管理不是很好,晚上他就自動跑到那邊替人家設計整個系統。我覺得他真的是一個奉獻、完全在奉獻的人。所以,我後來知道他到羅東聖母醫院來當院長,他跟我提說這個地方需要募款,那不用說,應該就要幫忙!而我也誠心盼望能真的因此幫到羅東聖母醫院的一點點小忙。

最近,聽說往返台北、宜蘭兩地的首都客運,至今車上都還播放著我當初替羅東聖母醫院拍攝的兩支宣傳短片,真快,沒想到一晃眼,4 年過去了,這棟當初連張圖都沒有的老人醫療大樓,竟然在明年就要啟用了。

而羅東聖母醫院的朋友們,這幾年來一直透過各種方式謝謝我當初幫的這一點小忙,但其實,我反而覺得這是我對羅東聖母醫院的一個回饋。小時候,我父親他們瑞芳那裡的礦工或是家屬,一旦受傷就會跑到羅東聖母醫院來,因為在這裡你如果沒有錢,出院時可以暫時不要付醫藥費,只要寫一張紙,以後再付就可以了,對窮人來講真是給了很大的幫忙。老實講,真是惦記在心、惦記在心⋯⋯所以,自己後來在做《台灣念真情》的時候,也曾經報導過他們,我只是希望這個醫院還有靈醫會必須讓人家知道!

這次他們想要籌建老人醫療大樓,我覺得這是台灣社會很重要的事,因為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台灣已經慢慢進入老人的世界、老人化的社會,他們已經看到比較未來的狀況了。

如今聽聞陳永興醫師要從聖母醫院退休了,我想是他自己覺得在這裡的階段性任務完成了吧,一如他的人生都在持續找尋對台灣社會更大的貢獻一樣。祝福我這位老朋友,他退休了,我很替他高興,但我也確信,他只是從聖母醫院交棒退休,但在台灣社會任何需要付出或貢獻的場合,一定都還會見到他的身影。


林逸民院長(右四)以及陳永興醫師(右三)參加2014年11月薄柔纜醫師(圖中)新書「微聲盼望」的發表會。圖/賈漢生提供

為好友陳永興醫師精彩的生命見證喝采

文/林逸民(羅東五福眼科院長、社團法人福和會理事長)

好友陳永興醫師即將自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之職榮退,邀請本人撰文誌念,個人深感榮幸,因著與陳醫師多年的情誼,故不揣淺陋,書寫我對陳院長的認識與祝福。

永興兄醫學專業學養豐富,自年輕迄髮白,始終堅持扶助弱勢,古云仁心仁術之士,在他身上正可當之無愧。在與他相識的過程中,個人對他最感到敬佩的三點:人道關懷、政治清流及承擔使命。

永興兄自幼才思敏捷、勤覽博學,喜愛文學,在高中時曾跟隨西班牙神父前往山地原住民部落服務;大學時,他即認養孤兒、參加生命線服務,並組織山地服務團,進入屏東原住民部落進行山地醫療服務。秉於基督信仰精神,捨棄醫院熱門科別,投身精神臨床醫療工作;他長年關懷山地醫療、關懷雛妓、替勞工發聲,更勤於筆耕,著作等身,著有關懷精神病患的《飛入杜鵑窩》及首部台灣醫學史《台灣醫療發展史》等著作,此外,永興兄並積極推動《精神衛生法》及《特殊教育法》等立法工作,關心與照顧社會底層備受冷落與遺棄的精神病患及特殊身心障礙同胞。他除以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大愛情懷,實踐「作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基督信仰的教導外,更因為永興兄有著豐富的社會服務成就、真誠理想的性格與永不放棄的毅力,在台灣社會中獲得「人權醫生」美名。

永興兄曾擔任立委、國大代表,以及民進黨代理黨主席,基於認同本土價值之理念,曾無怨無悔接受黨的徵召,投入花蓮縣長的選舉。那時有許多白袍醫師與教授等好友動員助選,最後他雖以在野黨有史以來在花蓮的最高票而落選,卻一改花蓮的選舉風貌,留下雖敗猶榮的歷史佳績。之後,在獲選立委的任期內,他廉潔自守,堅持理想,苦民之苦,力抗污染性產業東移,因而榮獲社會立法運動聯盟評鑑為優秀立委。後來,他更為了迴避高度爭議的政治利益交換,無私無我地主動退出民進黨。永興兄除了對病人與民眾的疾苦無悔付出外,最珍惜的就是在社會運動及政治參與過程中,與朋友間永恆真摯的情誼。個人有幸成為他的好友,深刻地瞭解永興兄真正是一股在汙濁世代中的政治清流。

2009 年,永興兄獲邀擔任天主教靈醫會羅東聖母醫院院長一職,承接「終生奉獻為主作工」的重要使命,為蘭陽地區的病患提供身、心、靈全面醫療的照顧。而後並為了關心台灣人口老化議題,以無比堅毅的心志推動老人醫療大樓的

募款與興建,在上帝滿滿的賜福下,以他倍受景仰的社會形象,以及豐沛的國內外人脈募集資金,募款成果豐碩。並在帶領醫院同仁努力興建之外,更不忘最弱小弟兄的需要,深入第三世界國家,推動海外醫療團。因著永興兄長年致力台

灣人權運動,以及推動老人醫療大樓興建、改善醫院財務狀況及社會服務等成就,榮獲第23 屆醫療奉獻獎,真正傳承了羅東聖母醫院佳美的傳統與見證。

2 年前,他又毅然投入創辦《民報》的艱苦工作,為台灣發出不同的聲音。永興兄榮退在即,未來我個人在羅東雖然將會少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但相信我們都永遠不會忘記他以「焚而不毀」的精神,在台灣社會中對弱勢、人權、

公益及政治等領域所做的美好見證及傑出貢獻。在此祝福他退休後的生活,繼續為主使用,榮神益人。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