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雜誌《今周刊》今(29)日公布今年度「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排行榜」,受到中國股市不斷飆升,推升上市公司市值,在這次調查中,中國上市企業高達657家,而台灣上市企業卻只有65家上榜,是2004年從事這項調查以來,台灣企業上榜家數最少的一次。而國發會主委杜紫軍對此則回應:「因為他們變大了,我們就相對變小了,這是很正常現象!」
《今周刊》從2004年以來,每年均針對台灣、香港以及中國的上海、深圳股市市值排名進行調查,調查依據以報告公佈前四地市值排名為基準。受到今年以來中國股市在資金轉進下表現搶眼,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漲幅已超過1倍,大大推升中國企業市值排名。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這次中國企業上榜家數高達657家,佔千大排行榜近7成,而台灣上榜家數則只剩下65家,比例已經達10比1,而這657家中還未加計中國在香港上市企業,一旦加上香港上市中企,那麼千大企業有絕大多數是由中企掌握。
此外,在調查中也顯示,有將近半數企業市值超過1倍者,是在過去一年內發生,且僅有44家市值叫去年衰退,台灣更是不乏市值衰退的公司,像是台灣市值排名最大的台積電,今年市值調查3.7兆元已經從去年第三名滑落至12名,而
台積電市值3.7兆元,從去年第9名滑落至第12名,鴻海也從25名降至42名,中華電信從41名跌至78名,聯發科更跌到百大之外。
今週刊社長梁永煌表示,去年因中國調結構,原物料產業降溫與深滬股市低檔,台商競爭力浮現,因此在排行上是台灣全面躍升的1年,但時隔1年,去年下半年開始,中國股市全面大漲,迄今指數漲幅超過1倍,也徹底翻轉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版圖分布。
對於這樣的趨勢,國發會主委杜紫軍今天在立院被問及該議題時指出,台灣在兩岸三地1000大企業家數減少,主要因中國企業崛起,規模持續擴大,而台灣自2008年起,便逐漸減少對中國的投資,甚至許多台灣企業,不再抱持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觀念,開始尋找其他合適的投資地點,思考全球布局。
杜紫軍認為,中國企業規模變大,台灣企業相對變少,這種規模變化,我們認為是很正常的現象,且未來台灣的產業不能只根據規模來取捨。
事實上,這項調查僅是從市值排名變化觀察兩岸三地企業版圖分佈,但產業界認為,更該關注的重點應該放在中國政府近年以國家力量支持特定產業發展的影響上,尤其是面板、太陽能、半導體、IC設計等台灣重要科技產業,都可以見到中國透過國家政策推動的痕跡,甚至不惜重金挖角台灣人才,這對於一向慣於單打獨鬥的台灣企業來說,在國際競爭力上才是最大威脅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