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已決定於23日來台訪問。張志軍此次來訪雖表面上是回訪陸委會主委王郁琦,但其更重要的意義卻是中國國台辦主任的首度登台之舉,在象徵意義上,是中國對台政策「穩中求進」的一著棋。尤其是,當台灣新世代反中勢力高漲中,而年底七合一大選在即,隨後又有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在後等著,時機敏感,張志軍能來台訪問的機會之窗並不多。於是,趁著日前民進黨黨主席蔡英文對張志軍來台表善意以及台南市長賴清德成功登陸造訪上海等社會氛圍下出擊,算來是高明的精算。
此刻讓人更明白,在北京對民進黨基本台獨立場的定性與底線沒變的情況下,幾個月來涉台官員對於民進黨的評論始終都保持一種高度的自制與包容,很顯然,是為了遂行此一暗藏的戰略目的。換言之,民共關係並未改善,只不過,北京技倆改變,而理由是:北京對台統戰佈局的軟硬體基礎工事還在構築與趕工當中,不願擴大入台的阻力的權變。於此看,北京的對台政策有高度的務實與彈性。張志軍12日在福建回答媒體有關台灣未來由誰決定的提問,雲淡風清的說詞看來是有其策略考量的,他說:「兩岸之間長期存在的一些分歧、一些難點問題,這些問題有相當的難度,也非常複雜,我們完全了解。」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北京此刻正拿著棋譜,在下自己既定的棋,正是北京所謂「以我為主,對我有利」的戰略風格的呈顯。在還沒達到階段性策略的目的前,北京面具背後犀利的齒牙還不會輕易顯露。北京現在對於兩岸論述的語言遊戲,顯然興趣缺缺,而其所汲汲經營者乃在於藉兩岸社會經濟交流的強化與制度化,實化與固化兩岸關係,最後,等時機成熟了、內外環境允許了,再翻轉策略軸線,以打為主,以談為從,寓談於打,邊打邊談,而最終軟硬兩手,逼退美日、逼降台灣。
當然,這一幕在習近平第一任任內應該還不會做。當前的習近平仍在處理胡錦濤所留下的內憂外患的爛攤子。在2017年底十九大召開之前,北京的對台政策仍會依循2012年底十八大所訂下的總體戰略而行,也就是「不斷推動與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為實現和平統一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正如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所長朱衛東對當前對台政策的解讀:「穩中求進,進中求質,深入發展,全面發展」。
以兵法的「風火山林」(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來看,北京目前的對台戰略尚處於「林」與「風」的階段,等任務完成後,接下來就將進入「侵略如火」了。此一判斷如果無誤,那麼,面對北京欲取「甕中台灣」的戰略圖謀,台灣如何既順勢而為,求取和平發展,避開戰禍,又要轉出活路,技勝一籌,實有待內部藍綠陣營,暫時拋開藍綠的私心與成見,著眼於長,合力突圍,以保台灣與中國鬥爭的籌碼與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