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我們都是生命的尋路人!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我們都是生命的尋路人!

2015-03-09 10:22
經不起昭慧法師不清楚狀況的瞎攪和,兩周來,「慈濟風暴」方興未艾,話題愈扯愈多、愈遠。(中央社資料照)
經不起昭慧法師不清楚狀況的瞎攪和,兩周來,「慈濟風暴」方興未艾,話題愈扯愈多、愈遠。(中央社資料照)

世界多奇妙。柯P輕描淡寫的一句「奇怪耶」,竟然引發釋昭慧法師熱心地幫慈濟撢出一堆塵埃。而這些塵埃卻又釀成了沙塵暴。於是,昭慧法師摩頂放踵的到處趕通告,為了捍衛慈濟的聲名,不惜疾言厲色的衝撞電視名嘴。雖然她一再強調,她不是慈濟人,只是路見不平,義氣相挺而已。

經不起昭慧法師不清楚狀況的瞎攪和,兩周來,「慈濟風暴」方興未艾,話題愈扯愈多、愈遠。從內湖保護區變更慈濟園區地目,以迄慈濟各分會資金在國際間流闖,形同跨國企業,來去自如,未加嚴格規範。近日更引發販售每尊三十三萬元「宇宙大覺者」水晶(實際是類水晶或壓克力)雕像的爭議。可怪的是,「宇宙大覺者」乃佛陀也,卻近似證嚴上人的形貌,公然接受信眾膜拜,仿如造神,難免啟人疑竇。

就在紛擾之際,恰巧媒體大幅報導,高雄市公園路橋下,賣了五十年「愛心自助餐」的九十六歲阿嬤一一莊朱玉女辭世消息。阿嬤為讓艱苦的碼頭裝卸工人和遊民能吃到一頓有肉、有菜的飯食,她的自助餐只賣三元,後來五元,最後這十年因物價上漲,才改收十元。不只如此,她還將自家的倉庫免費提供工人容身,甚至代為張羅成家。這一生她變賣七棟房子補貼不勝虧累的開銷。她的善心和慈濟成了強烈的對比。大家都說,阿嬤行善而不曾顯揚自己,她的十元等同慈濟的一百萬元,甚至更重、更值。

儘管昭慧法師指陳「慈濟風暴」是媒體炒作,間或摻雜教會人士介入搧風點火,卻又不欲言明誰是攪局者。不過,我還是想引述馬爾谷(馬可)福音一段許多人耳熟能詳的章節,以彰顯莊朱玉女阿嬤平凡中的不平凡:耶穌在聖殿裡,面對奉獻箱坐著,看眾人怎樣投錢,有許多富人投了很多。那時,來了一個窮寡婦,投了兩個小錢,即一文銅錢的四分之一。耶穌便告訴他的門徒說:眾人都拿他們所剩餘的來投,這寡婦卻由自己的不足中,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生活費,都投進了。這不正是阿嬤傾囊奉獻,慈悲為懷的寫照?

慈濟功德會是民間組織,從竹筒歲月到坐擁醫院、學校、媒體及其他民生企業,總資產高達1,439億元。且都是來自各方的善款。照理說,善款十方來,十方去,何來累積如此龐大的資產?在雙北市擁有五萬坪土地,是台灣三大地主之一,甚且富麗堂皇的精舍比比皆是。這彷若早期美索不達米亞蘇美人(Šumeru)祭司企業的擴張。這種企業自稱是來自天命所賦予,誰也不能過問。當然那個時代是假借神諭的方式來經營宗教。但時代不同,在我們的時代任何人都不是神,也不能假借聖旨營造偶像崇拜。

慈濟上人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法師,一生提倡「人間佛教」,一向自許跨越宗派成見,不受宗派侷限。然而2005年印順百年後,翌年,證嚴法師即於佛誕節宣布成立「慈濟宗」,強調「以人與人之間為道場,修行無量法門」。這一天即為全球慈濟日。至此,證嚴開宗立派,定於一尊。雖然各界反應不一,樂觀其成者有之,不乏一片譁然者亦有之。

無論是何種宗教、宗派,若只講求神蹟、壁壘分明的層級組織,以及繁文縟節的儀式崇拜,都是背離信仰的真諦。啟蒙思想家康德(Immanuel Kant)一針見血道出:唯有摧毀教條,才能容納信仰。顯然,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的信仰層次,不能再停留在孩提時期。深受推崇的女性宗教史學者Karen Armstrong即強調,每一代人必須創造契合他們自己心靈的神的清明意象。所以今天台灣任何宗教領導者,倘然還故步自封,自我膨脹的造神,而不能超越此一愚民的低劣向度,那才是自欺欺人的詐術。這無異是朝一個存在哲學思想家海德格所謂的空殼一一「沒有神龕的廟堂(temple without a shrine)」崇拜。

在此次論戰中,我個人十分欣賞音樂人許常德的一記當頭棒喝。他說,慈善團體募得善款,本就該做好事,不能說是貢獻。真正有貢獻的是捐款人,慈濟沒有理由居功。容我引用晚晴老人李叔同(弘一法師)的門生,三十年代知名的中國漫畫家豐子愷參佛、禮佛的心得。他說,「那些從佛堂裡散出來,說的統是果報的人,得了些小便宜就津津樂道,引為佛佑;受了些小損失就怨天尤人,欺『佛無靈』。卻沒有一句真正關於佛法的話,這何異同佛做買賣,靠佛圖利,吃佛飯,我瞧他不起」。前後兩記棒喝,都是菩薩心腸,擲地有聲,發人深省。

人生在世,面對的是一條看似短暫卻又漫長的人生逆旅。然而世路多岐,我們不也都是生命的尋路人(The Wayfinders)?我們該當何去何從?如何厚實生命的質地?當有人指點迷津,當有人與我們結伴同行,又何來階級之分?昭慧法師為雕像事做了緩頰,說是弟子們怕「總有一天會失去證嚴上人」,感到深深不捨,才將宇宙大覺者改頭換面。那豈不是背離「不帶執著的慈悲」的佛教中心思想一一即便是慈悲的對象一旦寂滅,也不應該是一種折磨。這番道理,不知昭慧法師是否能夠更深一層的領會?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