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缺乏助人專業的盲目愛心悲劇!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缺乏助人專業的盲目愛心悲劇!

 大學高齡長照學程助教、社會工作師 2016-01-13 18:20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近日三姐妹布丁事件,隨著三姐弟阿嬤的燒炭自殺未遂並關閉粉絲團經營,又引起了社會各方意見激烈的爭辯,筆者認為其實這個家的故事從登上媒體引起廣大社會目光同情與支持的當下,三姐妹一家今日的爭議就已經開始慢慢發酵。

臺灣社會濃厚的互助人情味傳統,幾乎只要能夠登上媒體宣傳的可憐待助對象,幾乎都能夠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募集到巨量可觀的援助物資與金錢,可是這樣龐然而來的援助資源,可能往往超出受助家庭本身的處理負荷能力,更可怕的是會掩蓋住原本有問題的生活規劃方式與行為模式,畢竟很多事情只要能夠大量的砸錢下去,確實能夠短暫的使人恢復光鮮亮麗卻有問題而不自知,猶如鴉片嗎啡,能夠強烈止痛甚至製造虛幻的幸福滿足假象,卻對治傷養病一點實效也沒有。社會事件造就而爆紅的受助案例殷鑑不遠,例如過去號稱全國最胖乩童的已故網路紅人梁炘隆,因外型與職業動作都頗有喜感,獲得媒體關注後暴紅名利雙收,不僅代言線上遊戲,以瘋神形象大上綜藝節目、拍廣告及走秀,得以自立。但很多人可能沒有注意到這位梁先生後來的結局,爆紅之後他卻因揮霍過度,出入娛樂場所,積欠百萬卡債被判拘役,出獄之後落入了貧病交加的窘境,加上憨厚口條與過度肥胖的喜感外型就是他在鎂光燈下討生活的最大賣點,因而,他沒有動力去想辦法進修讀書、或學習務實技藝、或去解決導致他長期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纏身的身型,牢獄之災後鎂光燈逝去,謀生能力和身體健康問題再度考驗了他,故而在2013年年底就只得年31歲逝世,還落下喪葬費難籌的結局。

回頭來看三姐弟布丁故事的癥結,再回應到近來有名主持人認為作慈善就是自己有滿足就好,不需要去在乎錢怎麼被使用,筆者認為正是這種只顧自己作慈善的滿足感和不負責任的射後不理態度,所以導致當初民眾們熱心的愛心捐助與支持捧紅變成毒藥,讓這個原本該想辦法改變行為模式與謀生規劃能力的人麻痺陶醉放縱自我,不知道珍惜得來不易的社會資源,而非把握難得的人生機遇百尺竿頭更近一步,妥善儲蓄理財規劃,才導致後來的悲劇。在筆者的社工生涯中,也看過許多本身生活態度與行為大有問題的案主(如吸毒、病態賭博、或沉迷特種娛樂場所),因為貧病處境困頓上了廣播或新聞,突然捐款湧入,一瞬之間所有問題彷彿迎刃而解,就不再願意去改正原來的問題或經營家庭支持網路,最後卻落得更悲慘的結局。

回到三姐妹布丁事件所引發的爭議,可以看出新聞報導宣傳已為他們過去的布丁生意帶來極大的提升效益,這個以愛心同情為消費基礎的生意是成功的,社會上也有許多類似以愛心為主的消費模式,例如各地公益組織的庇護工場、愛心洗車、愛心加油站等,但為何這些公益庇護工廠所受到的批評少得多,即便貴一點或訂單延遲一兩天,大家的包容度還是在,而三姐弟布丁卻否?原因就在於庇護工廠由於是專業的社會公益團體在經營,盈餘不是納入私人口袋,而是必須為了社會企業的永續經營以及受雇弱勢案主的長遠利益與規劃著想,會把可能的不必要浪費以及虛華鋪張降到最低,更不會炫富誇耀比較,並透過公開帳目的責信管理,取得政府與社會大眾的信任與支持,確認愛心企業的進行既是有助於受助案主的自立能力與態度培養、也是公開透明可受監督的良心企業,更是根據理性與客觀原則,把錢和物資花在刀口上,對社會資源作公平正義再分配的專業社會公益組織。三姐妹布丁事件其實是一面社會的鏡子,反映出社會大眾作愛心的盲目縱容、更是對於慈善公益事業所需要具備的專業規劃與執行能力的忽視,最後才導致愛之適足以害之的可嘆結果。筆者希望藉此版面呼籲,民眾或大眾媒體有愛心想救貧計苦是好事,但還是應該轉介交給專業的社會工作者、公益團體、與政府社會福利單位作長遠理性的規劃,才是真正實際能幫助到弱勢案主未來規劃與改變的正道,對案主大量捐錢和不理性的溺愛,反而可能造成案主自我迷失與更大的社會信任傷害,此次的三姐弟布丁事件正是殷鑑!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