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對癌症的影響是巨大的,凸顯了衛生保健系統的新挑戰和現有挑戰。英國倫敦皇家馬斯登NHS基金會婦科腫瘤學系教授約翰·巴特勒(John Butler)等人7月1日在《柳葉刀》(The Lancet)發表的〈新冠世界中癌症治療的新方法〉(New approaches to cancer care in a COVID-19 world)針對癌症手術,在減少所謂的新冠附帶損害上提出了的新的建議。這些建議也來自「國際癌症基準研究合作組織」(ICBP),一起為國際癌症手術界表達他們的聲音。
趕快拾回「新冠優先」中失去的癌症控制進展
研究指出,癌症是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在新冠大流行中癌症變得更加嚴重。在新冠世界中,癌症需要持續的投資和協調的計劃。各國的衛生領導人現在需要更大的決心及行動來重新拾回失去的癌症控制進展。包括利用媒體的宣導來提高對潛在癌症症狀的篩查和鼓勵病人尋求幫助;解決癌症病人當前在獲得醫療保健方面的延誤和障礙,對癌症診斷人員的投資將是關鍵,尤其是在建立檢測和篩檢程序的規定以及縮短診斷到治療間隔的過程。新冠大流行特別創造了新機會,例如虛擬諮詢和訪問,提高了護理效率,這個很棒的遠程醫療系統應該繼續保存使用。
癌症手術應優先於不太緊急的手術
特別在癌症手術上,研究指出,穿越新冠時代的過程中,癌症手術服務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將需要進行大量的重新配置以應對增加的案件處理量。與其他時間緊迫和威脅生命的嚴峻考慮下,癌症手術應優先於不太緊急的手術。需要增加手術空間的可用性、外科醫生的能力和術後監視資源;需要更頻繁,更廣泛的測試以確保相對非新冠的醫院或指定的癌症中心對病人和工作人員而言是安全的;應招募更多的急診護士,以在手術前和手術後管理更多病人。研究同時建議在手術後廣泛實施提高恢復能力的手術,以配合增加手術量。
癌症治療在非常時期優先評估的13要項
應對新冠,醫療資源的分配有了新的現實需求,為了保證癌症手術服務不會被排擠而造成病人無法彌補的傷害,約翰·巴特勒(John Butler)團隊提出了一些建議如下。希望這些建議應為在新冠後環境中應對新的癌症負擔並減輕因癌症造成的過度死亡的潛在危機提供依據。國家和地區將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影響,並應根據自己的資源和計劃將這些建議優先考慮。
1. 開展媒體宣傳活動,以提高篩查的接受率,並鼓勵病人就潛在的癌症症狀尋求幫助。
2. 盡快恢復基於證據的篩查程序和其他早期診斷措施。
3. 實施風險分層工具和有效的分類評估,以解決有限的診斷能力,並優先考慮具有症狀或需要分期的病人,而不是進行隨訪的病人。
4. 降低醫院內新冠感染的風險,包括新冠普篩所有接受重大癌症手術的病人,以及使用相對無新冠的機構(指定為獨立診斷和治療機構)或在場所內隔離。
5. 投資技術和基礎架構以促進虛擬諮詢(遠端醫療),多學科團隊會議和其他創新。
6. 將癌症手術優先於選擇性手術和不太緊急的手術,在這些癌症病例中,應根據手術護理的緊迫性和病人利益優先考慮病人的需求。
7. 在吞吐量較低的環境(包括手術空間,外科醫生的能力和術後監視資源)中,通過適當的勞動力和資源規劃,可以預期到癌症手術量的增加,其水平可能會高於新冠之前的水平
8. 保持重症監護病房容量和標準水平的提高,以確保優先考慮患有癌症和其他時間緊迫且危及生命的疾病的病人。
9. 提高術後恢復率,以改善癌症病人術後的恢復,從而增加病人的就醫量和醫療保健系統的能力
10. 及時蒐集數據並追踪病例數,病人分期和治療,以基準化性能並響應系統壓力。
11. 支持癌症醫療團隊和行政人員,盡量減少他們的倦怠。
12. 準備並計劃隨後的新冠和其他流行病的流行時的對應方案,以減少對癌症治療的未來影響。
13. 在新冠的新背景下對國際和區域癌症結果進行基準測試。
新冠可能導致數十萬的癌症病人額外死亡
《柳葉刀腫瘤學》(The Lancet Oncology ) 稍早的社論〈在新冠後的世界中捍衛癌症護理〉(Safeguarding cancer care in a post- COVID-19 world) 指出,總體而言,醫療癌症護理服務的全面中斷無疑將對與癌症相關的死亡率產生重大影響。據預測,高收國家的生存率將下降5-10%,這將導致數十萬的額外死亡,這使由新冠引起的死亡人數相形見絀,但我們缺少可以用來預測的死亡率的精確數據未來的癌症護理需求。因此,我們呼籲研究新冠大流行期間在全球範圍內做出的癌症護理決策對癌症相關死亡率的長期影響。也主張,大流行的防備計劃必須考慮到維持癌症病人高質量,實證的護理連續性所需的資源,包括勞動力和服務能力需求以及強大的轉診和診斷服務。流行病期間需要重要設備和資源的護理人員必須包括腫瘤科醫生。政府和衛生服務機構是否可以為新冠做好更好的準備尚待商榷,但急需迅速部署且以證據為基礎的應對措施,這一需求迫切且沒有做到。下一次大流行不是假設的,而是會再次發生,現在必須提供指導以防止癌症病人成為附帶損害。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