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觀察站】設「黃昭堂紀念公園」有什麼不可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觀察站】設「黃昭堂紀念公園」有什麼不可

 2018-09-26 09:54
黃昭堂一生致力台獨運動,紀念公園入口處可見黃昭堂右手高舉讚手勢的銅像,下方有黃昭堂落款的「我這一生除了台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圖/吳杰
黃昭堂一生致力台獨運動,紀念公園入口處可見黃昭堂右手高舉讚手勢的銅像,下方有黃昭堂落款的「我這一生除了台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圖/吳杰

台南市七股設立「黃昭堂紀念公園」,台南市議員王家貞在議會質詢時,認為不應該花台南人的納稅錢,去興建維護「台獨紀念公園」。這是何等荒唐的言論!黃昭堂一生熱愛台灣,對台灣的貢獻甚多,設立紀念公園,有何不可?國民黨人士的反對,只是突顯他們大中國主義的意識形態,容不下任何與台灣有關的東西而已。

黃昭堂一生致力台獨運動,紀念公園入口處可見黃昭堂右手高舉讚手勢的銅像,下方有黃昭堂落款的「我這一生除了台獨運動,別無所求,這是我對待生命浪漫的方式」的文字,充分彰顯他這一生推動台獨運動的精神。

黃昭堂早年就看穿蔣家國民黨外來政權奴役台灣人的本質,決心喚醒台灣人的獨立自主的意識,其父在二二事件中遭受情治人員通緝,有一次警察登門查尋,時年十五歲的黃昭堂與之衝突並遭打罵,在家族支付台南警察首長四十萬元後,此事才得「化解」,他並且看到當時許多知名的醫生、作家遭到國民黨政府拘提綑綁示眾,使他產生「中國人把台灣人當作敵人對待」的覺醒,而有台灣要獨立的主張,他用一生來實踐他的這個信念,有人問他這一生對什麼最感興趣,他總是回答:「台灣獨立運動才是我真正的專門」。

提到黃昭堂,不能不提到他對台灣歷史所做的學術研究,他在台灣大學讀的是經濟系,後來拿到國際學碩士、社會學博士,長期在日本昭和大學教書,寫下不少有關歷史以及國際法的論文。他的博士論文以台灣割讓給日本時的台灣民主國作為研究項目,至今仍是研究台灣民主國的權威著作,他的著作《台灣總督府》,刻劃日本政府統治台灣國家機器的運作,成為台灣研究日本政權不可缺少的著作。

他因為推動台灣獨立運動,也對台灣的國際地位做了許多的研究,他的碩士論文,是以美國政策及台灣海峽中立化為題目,他從國際法的觀點來解釋台灣史,是一種在方法論上前人所從來沒有採用過的嘗試。他和彭明敏合作,於1976年完成了《台灣の法的地位》,透過這本書,他們將台獨運動談論熱烈的「台灣地位未定論」,給予系統化的學術化研究,從國際法的觀點,論證台灣並不是中國的領土,台灣是台灣人的領土,要決定台灣的將來,必須尊重台灣人的意願。

黃昭堂在學術上的研究,幾乎都和台獨運動脫離不了關係,他是知行合一,理論與實踐融合,他曾在1998年由前衛出版社出版《台灣那想那利斯文》一本書,那想那利斯文是英文Nationalism的諧音,Nationalism在政治學上被翻譯為民族主義或是民族國家主義,但是黃昭堂認為,台灣的Nationalism一定要脫離狹隘的民族國家定義,要以價值與事實的認同取代血緣與文化的認同,才能建立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的現代化民主國家。所以他捨棄民族主義的翻譯與內涵,直接叫Nationalism 那想那利斯文。

所以說,黃昭堂雖然一生致力台獨運動,他却不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相反的,他主張以價值與事實的認同取代血緣與文化的認同,要一個多族群、多語言、多文化的現代化民主國家。他曾說過,台灣的建國,用台語念就是 那想(越想)那利(越有理)斯文(人也會越斯文),歡迎大家來建國。

黃昭堂主張,只要願意加入台灣這個國家,認同這個國家的價值與存在的事實的人,都可以成為這個國家的國民,而台灣這個國家也應該為不同族群、不同語言、不同文化的國民服務。國民黨議員對黃昭堂的建國思想,一無所知,才會反對設立「黃昭堂紀念公園」,這種意識型態掛帥,為反對而反對的做法,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文章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