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進入資訊時代後,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變化。2001年1月15日上線的《維基百科》,就是這些變化中的經典案例。
在人類文明史上,出版「百科全書」是一種國力的展現。不管是中國宋朝的《太平御覽》、明朝的《永樂大典》,還是近代英國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大美百科全書》、《日本大百科全書》,都在炫耀強大的知識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水準和龐大的學者陣容,無法整理和編寫浩瀚如海的知識。正因如此,百科全書一直不能普及:在中國古代,它是給皇帝看的(如太平御覽);在現代,則要有足夠的財力和知識水準,才買得起、看得下那動輒幾十冊、排起來很嚇人的精裝本大軍。
《維基百科》的六大神奇特色
然而2001年1月15日《維基百科》正式上線後,這一切都改變了。它帶來知識活動和百科全書的大革命:一、它是線上百科,沒有紙本,不佔空間;二、它非常親民,可免費使用;三、它開放讓大眾寫,打破學者才能寫百科全書的「特權」;四、它可以隨時修改、增補、更新,這一點讓傳統的百科全書望塵莫及。後者的修訂,牽一髮而動全身,通常十年才能更新一次,平常就只能出「年鑑」做做增補。
五、它的詞條的豐富程度,大大超越傳統百科全書,特別是一些流行名詞(如宅男)或即時新聞(如一例一休),傳統百科不屑收錄或來不及收錄,《維基》都能笑納;六、只要運用「一指神功」,就能查閱同一個詞條在全世界不同語文版本的不同解釋(例如太陽,可以在《維基》搜尋232種不同語文的解釋版本)。這一點最是神奇,傳統百科全書大概作夢也想不到——這當然是拜網路科技之賜。
這就是《維基百科》所創造的神奇紀錄。它是由兩名美國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與賴利·桑格(Larry Sanger)合作創立。威爾斯經營一家成人入口網站,這家網站提供《維基》初期營運所需的資金。桑格則是提供Wiki的概念:一種在網路上開放且可供多人協同創作的超文字系統,指引《維基》的定位和方向。Wiki一詞,來自夏威夷語Weekee Weekee,意思是「快點快點」,頗能形容《維基》即時編寫和更新的功能。Wiki軟體是由軟體設計模式社群發展出來,用來書寫與討論模式語言。
《維基百科》創立至今,才短短15年,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線上工具書,全球最大的無廣告網站、全球瀏覽人數排名第六的網站,以及全球十大最受歡迎的網站之一,全球有3.65億人使用過它。根據2015年統計,它的語文版本多達285種,詞條高達3,529萬個;其中以英文版最多,達506萬個。要知道,最老牌的紙本百科全書之一《大英百科全書》才收錄9.8萬個詞條,這506萬個簡直是天文數字。
《維基百科》雖然理論上開放全民書寫,但實際上,每一種知識都有它的門檻,不是人人寫得起。2015年統計,《維基百科》有5,559萬個登記用戶,理論上他們會對維基做進一步的操作(上傳、編寫、修訂、討論資料等)。不過大部分恐怕是「純登記」,真正的活躍用戶(30天內有操作維基百科的用戶),全球只有28萬個(中文維基是6,473個)。
《維基百科》的兩個天大缺點
《維基百科》雖然有一大把優點,卻至少有兩個天大的缺點:「正確性」和「客觀性」。在正確性方面,它顯然不及紙本的百科全書,後者畢竟是專家學者的創作,有嚴謹的學術規範和細膩的考據工夫,禁得起時間考驗。《維基百科》就沒辦法讓你放心了。連〈維基百科〉這一詞條也這麼寫:「維基百科內仍然包含有大量未經證實或者是相互矛盾的資訊。」這是《維基百科》走庶民和開放路線必須付出的代價。
基本上,《維基百科》的文章內容,好一點的足以媲美紙本百科全書;其次的,就是「獺祭」:堆疊資料,東拉西扯,但還有交代出處;再其次一點,則是充斥未經查證的資訊,連出處也不交代;再等而下之,則是亂寫一通,甚至蓄意造假。對此,《維基百科》雖然有管理員、匿名編輯和協作編輯,能發揮若干巡守功能,但把關能力畢竟有限(以管理員而言,全球只有4,040個)。至於「客觀性」,那更不要苛求《維基百科》了。這一點,只要看藍營怎麼把〈中國國民黨〉這個詞條的內容「淨化」,幾乎看不到任何對國民黨不利的文字,便知一斑。
總之,《維基百科》很好用,但要小心使用,反則以訛傳訛,在所難免。這個線上百科全書的資訊,會讓你眼花撩亂,但真的要抓錯,是抓不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