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醫病平台】學習作好病人的照顧者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醫病平台】學習作好病人的照顧者

文/張武修(美國塔夫茲大學醫學院教授,亞洲健康識能學會秘書長)

2017-11-10 09:50
病患的照顧者的健康識能在醫療照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醫療照護機構和社區的重視。圖/取自pixabay
病患的照顧者的健康識能在醫療照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醫療照護機構和社區的重視。圖/取自pixabay

印度聖雄甘地說:找尋自己(的價值)最好的方法,在迷失自己於照顧別人的時候。

這邊的「照顧者」不是醫療機構的照顧者-醫師、護理師、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而是病人的家人或朋友或是看護者。為什麼要討論「病人的照顧者」呢?作為一個「病人的照顧者」困難嗎?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過去醫療照顧的技術及制度不完善,病人生病之後,多數要仰賴他周邊的照顧者,尤其是他的父母親或小孩、眷屬,或者是上一輩或孫子女等的幫忙,尤其在過去醫療資源缺乏或偏遠難近,醫院跟醫師相對難尋。生病的初期當然要仰賴病患的照顧者的關切與參與,可是照顧者如何勝任?照顧者最好能掌握病人生病的來龍去脈,特別是和病人有系統性密切連續的互動,照顧者整理並有效了解、傳達病患的主訴和疾病發展,協助病患將關鍵的訊息傳遞給醫療人員,尋求救兵和醫療建議。可是沒有專業醫療衛生訓練的照顧者而言,如何能夠了解病患所表達出來的症狀,是急是緩?是加重中或者是復原期?

在研究「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發展領域的專家,多數會建議,病患照顧者的健康識能其實對病人非常重要,他們要能夠察覺並且分辨病人傳遞的疾病前兆,疾病轉變或惡化程度和速度,他們也常常需要協助病患執行掛號、預約門診治療、或回診或取藥,必要也能夠提醒追蹤接受檢驗日期,以及預約回醫院追蹤或掌握病情,甚至為了鼓勵病人能有好的醫療康復,最好能夠陪伴病患一起前往接受醫療照顧。

病患的照顧者本身雖無病痛,卻需要陪伴生病的人接受相同或更嚴峻疾病的考驗,絕對不是一件容易輕鬆的事,尤其當病患的病情無法快速緩解,照顧者就容易陷入無助的狀況,也經常會與病患一起隨著病情的起伏而身心俱疲。

俗語說,久病床前無孝子,指的就是照顧者陷入長期照顧困境;不過俗語也說,久病成良醫,病人及照顧者因為經歷,而提昇的健康識能大量提升,尤其照顧者長期多次與醫療人員互動。舉例來說,國內目前有非常多身障人士由外籍看護陪伴照顧,他們可能因為醫療照護的機會,而增加了非常多的病人及自身的健康識能,有效的教導跟訓練這些健康的照顧者,對病患而言,相對的也會有好處。

此外,病患的照顧者從照顧病患中也學習了很多健康醫療的知識,和健康促進的方法,也對他們自己的健康識能有直接的好處。照顧者的健康識能提升,也幫忙病患與醫療人員中間的溝通,能夠加強對病患醫療照護的品質,減少濫用醫療和無法做長期健康追蹤的困擾;照顧者更能體諒病患面對了各種疾病的困難,更能長期支持照顧病患;因此病患的照顧者的健康識能在醫療照護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醫療照護機構和社區的重視。

照顧者其實並不僅只是一個人,而可以是一群人和一整個社區,或者是一個社群,他們的健康識能,也因某位病患的共同照顧,而加強了對疾病以及健康促進的了解。

照顧者和醫療人員中間的合作,對病患的照顧一定有很大的幫忙,怎麼合作得好呢?照顧者對醫療人員的建議,跟治療方式深入的了解,藉由每一次病患跟醫療人員互動,學習其中關鍵,也期許醫護人員耐心針對比較困難複雜的醫療決策,以及醫療資訊,能用技巧指引容易學習的路徑。當然醫療人員也因此能演練有效傳遞健康識能的經驗。相當高比例的人健康識能不足,這些也是對醫療人員很大的考驗。幸好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網路教學影帶和照護的示範,如果醫護人員能夠有技巧地將這些知識提供給照顧者,讓他們利用機會學習充足的健康知識,並且因材施教地加強他們的健康識能,照顧者將成為確保病患健康的重要功臣。

更多醫病平台精彩文章請至:【醫病平台專區】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

【醫病平台】

由老、中、青醫師及非醫界朋友發起的「醫病平台」,期待藉此促進醫病相互理解,降低醫病認知差距,減少誤解及糾紛,找回醫病之間尊重與信任的美好。期改善醫師診療行為、民眾就醫態度,進而帶動改善醫療政策、環境及品質。歡迎各界踴躍投稿、討論齊進步。

如蒙賜稿,請寄:DrPtPlatform@gmail.com,文章字數 1500-2000。

因篇幅有限,本報保留刪節權,一經採用,刊出後奉上薄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如欲以筆名發表,煩請註明筆名與真實姓名)、簡單的自我介紹、身分證字號、通訊及完整戶籍地址(包括里或村、鄰)、聯絡電話和電子信箱,以及銀行(註明分行)或郵局帳號,若要捐出稿費也請附上受款單位及帳號,也可直接贈與「醫病平台」。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