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歐巴馬可以,為何馬英九不行?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歐巴馬可以,為何馬英九不行?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碩士 2015-01-23 17:04
民意論壇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台,無論是社會現象、公共議題、生活文化... 或是對民報的建言,皆歡迎投稿。恕不提供稿酬。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
投稿信箱: twmingbo@gmail.com
我要投稿

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在國情諮文(State of the Union Address)1當中細數了他自從2008年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的政策成果。他自從2008年接下總統一職之後,美國隨即爆發金融海嘯,加上許多爭議政策的制訂過程,如歐巴馬健保、富人加稅、美軍撤出中東、保護非法移民、與古巴建交等等。一開始他總是面臨許多批評和質疑,但是六年之後,他相當有自信的說到:「危機的陰影已過,國家情勢強壯」(The shadow of crisis has passed, and the State of the Union is strong)。美國的經濟狀況逐漸復甦,失業率下降,而他的滿意度也超過了50%,是近年來較少見到的高點。然而,歐巴馬對於自己和國家的自信並非無來由,原因在於他相當堅持他認為是「對國家有利」的政策。他在國情諮文當中仍然不斷強調許多目前在美國社會尚存在爭論的立法,如氣候變遷、同志婚姻、女權、移民政策、將富人稅用來補貼弱勢等等。但是,顯然地,「眼前已經沒有任何選舉」的歐巴馬,已經準備好在僅剩的兩年任期當中放手一搏,追求「歷史定位」。

然而,同樣是哈佛校友,同樣是2008年就任總統,與歐巴馬一樣具有領袖魅力,並且挾著高人氣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他在今年的元旦文告上,則顯得低調、保守,讓人看不出馬總統於2012年連任總統之後,念茲在茲追求「歷史定位」的企圖心究竟在何方?馬總統於元旦文告當中提及「所有的不滿到我為止」、「朝野和解」、「兩岸和平」、「傾聽年輕人的聲音」、「接納多元意見」,言談當中不難聽出馬總統仍然不願意去思考、反省他主政六年多來,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在哪,究竟是他個人討人厭、行政部門不夠苦民所苦、溝通有問題、立法院扯後腿、年輕人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情容易反感,還是他的政策方向與民意脫節?

馬總統與歐巴馬一樣,在2008年當選總統的時候,提出許多重大政見,諸如愛台十二建設﹔健全房屋市場﹔落實人權兩公約、逐步廢除死刑﹔富人加稅、窮人減稅﹔開徵能源稅等等,後來這些政見不是因故無法實施,就是懼怕民調下滑而中途喊卡。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馬總統與歐巴馬的最大差異之處,就在於一個是堅持做「對國家有利」的政策,另一個則是堅持做「對民調有利、對黨有利、對競選連任有利、對歷史定位有利」的事,有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也難怪馬總統難以像歐巴馬一樣,追求他真正想要的「歷史定位」。

有人認為,這種現象是因為我國半總統制「有權無責」,所以造成台灣的總統到了第二任期都變成「10趴總統」。但筆者認為,憲政體制的完善與否,完全與總統是否令人感到滿意無關。以美國的總統制來說,總統無法透過其行政權直接向國會提出法案,僅能透過國會議員起草相關政策的法案﹔總統也無法擔任政黨的領導人,以黨紀的壓力要求議員須全盤接受行政部門所提出的政策方向。然而,歐巴馬早在2010年的國會期中選舉就輸掉了眾議院多數,任期到目前為止,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分立政府」2的情況下推動法案。連任總統之後,更是在去年年底的國會其中選舉徹底輸掉參、眾兩院。依如此艱難的行政、立法關係,歐巴馬早就應該成為「跛腳總統」了。但是,歐巴馬並沒有放棄追求他認為「對國家有利」的政策,不斷的嘗試努力與國會議員溝通,甚至不惜使用行政命令(executive actions),完成與古巴換囚、建交,延遲非法移民的遣返等,他認為是正確的政策。反觀馬總統所隸屬的國民黨,從2008年上台開始,自始至終都是立法院多數黨,馬總統也以國家元首的身份兼任黨主席。徹底擁有府、院、黨大權的情況下,如何能以反對黨立法委員處處置肘、黨籍立委不服黨意、立法院長搓圓仔湯、姑息反對黨、憲政體制有缺陷等荒唐的理由來推卸施政不佳的責任?

因此,筆者在此要奉勸馬總統和朱主席,國民黨該做的是「對國家有利、對人民有利」的政策,而不是為了自己的選舉考量、政黨利益或民調高低來選擇政策方向。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假使國民黨自始至終都堅持做對的事情,歷史定位還需要追求嗎?求你們繼續執政都來不及了。

      

註1:國情諮文是美國總統於每年1月固定舉行,向美國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報告國家情勢和建議優先政策的演說。

註2:分立政府的定義是國會多數黨與總統隸屬於不同黨。

 

相關新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