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民報】天才洋溢的作曲家--李泰祥
寄件人 E-mail
收件人 E-mail

天才洋溢的作曲家--李泰祥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第15期】

 2016-11-13 13:56
創作力旺盛的李泰祥成就了華語樂壇的經典作品,造就了在樂壇地位屹立不搖的歌手,也留給樂迷們無限的思念。圖/取自網路
創作力旺盛的李泰祥成就了華語樂壇的經典作品,造就了在樂壇地位屹立不搖的歌手,也留給樂迷們無限的思念。圖/取自網路

李泰祥(1941年2月20日-2014年1月2日),是一位天才洋溢的作曲家,他受過扎實的西方古典音樂訓練,更致力將古典音樂通俗化,因此他的作品能跨越古典與流行,在七0年代的台灣引領樂壇,不但在學術圈中獨樹一格、同時也影響了廣大的平民擁抱殿堂音樂。

「習樂」與「從樂」之路

父母親是阿美族原住民,李泰祥出生於台東市馬蘭部落,幼時家貧,但勤奮好學的父親深知唯有教育能脫離貧困,而毅然舉家遷往台北,尋求較好的環境。有一傳言說這位父親為了安撫孩子在長途車上的不耐,丟了一本畫冊給他,沒想到這孩子深受畫冊吸引,成了他美術課的啟蒙!

李泰祥陸續讀過螢橋國小、國語實小、福星國小,都嶄露出美術天分,更由於林福裕老師的啟發,而領略音樂的魅力。升上初中以後開始接觸小提琴,音樂才能更加迸發光彩。

1956年李泰祥考上國立藝專美術印刷科,旋即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就在許常惠老師從法國學成歸國之際,李泰祥立定志向一生要走音樂創作的路。

個性自由不羈的李泰祥只有在1966---1968年間安分地在家鄉省立台東女中與卑南中學從事教學與創作,舉辦第一屆「新民風音樂會」,發表他改編自山地民歌與福佬民歌為合唱曲與室內樂曲。1970年他又再度回到台北,和許常惠、陳茂萱等人一起研究學院派的現代音樂,1971年和許博允在中山堂舉行「七一樂展」發表會。

他的作品逐漸受到國際矚目,接二連三獲致肯定,也為他帶來「洛克斐勒基金會」與「美國國務院」兩個訪問學者獎學金。1973年李泰祥背起行囊開始一年的訪問學習之旅。分析李泰祥此時期的作品,可以看出這一段行旅對他的創作風格有著深刻的影響。


 圖/取自網路

變奏的樂章

訪問學者的學程結束後,李泰祥進入「台灣省交響樂團」擔任指揮,然而指揮終究不符他的志趣,此番任職並不順遂。這時候,台灣社會正處於本土自覺呼之欲出、重建社會風氣的氛圍蓄勢欲動的階段,李泰祥也正決心以改革通俗音樂為職志,原本反對流行音樂的他反而重新思索、探討「傳統」與「創新」的議題。

他一方面決心擁抱人群、提升流行音樂的層次,一方面又從未放棄嚴肅音樂的學術根基,1976年首創「傳統與展望」,開啟了他實踐這兩項抱負的行動,而且勇往直前,連續舉辦了六屆傳統與展望。與雲門舞集結緣後,為舞團創作的《吳鳳》、《薪傳》也無不充滿了實驗性,卻又深受喜愛、膾炙人口。

1979年,他認識了導演屠忠訓和歌手齊豫,是他生命的大轉戾點。直到1985年間他大量創作廣告歌、電影配樂和流行歌,曾以《名劍風流》奪下最佳原作音樂金馬獎。但對於他的本行──嚴肅音樂的創作,卻也絲毫不懈怠,《太虛吟》、《氣、斷、流》、《生民》、《幻境三章》等,都是這時期完成的作品,質與量都是他一生創作的巔峰。

慢板樂章與終曲

四十年的創作生涯,就像源源不絕的甘泉,李泰祥的創作極多,從規模來看,完整編制的交響樂、舞劇、歌劇到小型的室內樂;從創作技巧來看,不但有浪漫派、印象派的思維,也有無調性甚至電子音樂;風格上更是無從定類,最嚴肅的藝術音樂到最通俗的民歌與流行音樂都可以自由進入,毫無罣礙。

1997年李泰祥獲得「吳三連藝術獎」音樂事業正是顛峰之時,卻不幸罹患了帕金森氏症,生活步調不得不轉為「慢板」。但他沒有被病魔擊倒,生病以後,他在音樂創作上的難度增加了好幾倍,為了訓練肌肉的穩定,減緩惡化的速度,李泰祥學著寫書法,牆上貼的習作,一筆一畫之間,都是他對抗病魔的痕跡。

李泰祥的《橄欖樹》、《一條日光大道》、《告別》……幾乎是七○年代年輕人的集體記憶,也可說是「全民的情歌」。在與病魔纏鬥的近二十年後,2014年元旦過一天,大師在睡夢中辭世,好似應驗了《告別》歌詞中所唱的:「在這燈火輝煌的夜裡…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醒了不再想起。」

李泰祥曾在一篇雜誌訪談告訴訪問者說:「我想,我能夠終身投入我所喜愛的音樂事業,是一種恩典,我希望能源源不斷、一直持續……」的確,創作力旺盛的李泰祥成就了華語樂壇的經典作品,造就了在樂壇地位屹立不搖的歌手,也留給樂迷們無限的思念。

【本文取材自民報文化雜誌雙月刊】
2016年/第15期(11月號)
訂閱專線:(02)23568998
傳       真:(02)23568919
Email:twmingbo@gmail.com

 

相關新聞列表
生活食堂